来源:知危编辑部过去几个月,充电宝行业经历了一场巨变,一些厂商进行了国内最大规模的召回事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周二,知危独家接触到选择召回的品牌之一安克创新,并与他们聊了聊,试图从事件亲历者的角度,深度还原事件始末。以及,我们的供应链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有的品牌选择召回,有的则没有?还有多少问题电芯流通于市面?以下是知危与安克创新副总裁、充电及储能业务负责人熊康的对话( 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 ):知危:你最近是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呢?安克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经历了一些风波。熊康:最近可以说我个人,包括我们的组织现在都在比较焦虑和忙碌的状态。一方面是我们希望尽量保障用户的体验,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另一方面是过程中有不少预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需要不停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所以从我们决定要召回到正式召回,事情一直都比较多。知危:现在关于这个电芯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业内人士猜测可能是隔膜问题,也可能是正负极的材料问题,根据你们自己的检测,是什么样的原因?电芯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熊康:我可以把发现问题的整个过程分享下。大概从去年底开始,我们陆续发现一些产品出现热失控的情况,指向几个不同的产品型号,但是电芯的型号和批次有一定规律。正好也是去年年底,我们强化了自己的电芯实验室,它的检测能力在行业里算比较先进的。我们拿不同批次、不同时间段市场返回的样品,开始做长循环测试。因为长循环测试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完成测试后,我们也对这些电芯做了相应的拆解,再去分析它里面的材料,发现正极材料里,它的镍、钴、锰的比例在不同时期是有差异的。知危:所以最早是你们自己发现正极材料的问题?熊康:是的。因为我们正向排查时得到的信息是材料没有变更,只能通过逆向的方式排查,发现整个材料比例有差异,说明正极材料应该是有一些变化。同时我们对隔膜的拉伸强度也做了测试,包括热收缩的性能,发现这些性能在不同时期也有差异。我们本身跟供应商是有协议的,如果他们未经批准变更材料,我们有权进行相应的处罚。我们去年年底就尝试跟供应商确认,当时没有得到正面答复说有材料变更。知危:有再次向供应商反馈吗?熊康:我们拿了这些数据和信息以后,就跟供应商做了确认,这个时候我们得到了正面答复,确实是材料是有变化的,他们也提供了相应的投料单等资料给我们。对方给了我们这些信息以后,我们继续沿着这条线再去排查,又发现有部分批次的检测结果显示正极材料的金属异物超标。所以最终确认,这批电芯的材料在过程中有多次变更 ,这意味着电芯有多重风险。知危:可以这么理解吗?你们其实在去年年底已经发现了一些问题,你们是跟供应商有过第一次沟通的,但那次沟通对方没有透露出更多的信息。然后你们是通过自己的实验室继续进行检测,去发现问题的。熊康:对,当时从比例看还非常少,也是我们去年已经召回的范围。后来有更多产品出现了类似情况,我们确定电芯应该有其他问题,但没有得到确认,整个定位过程主要靠逆向排查,包括锁定范围确实花了时间。
:我们怎么理解这批电芯的风险范围?这个供应商本身好像并没有问题?
熊康:这家供应商是充电宝行业的头部电芯厂,我们和他们合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的技术和品质在行业内应该还属于比较领先的水平。这款电芯并不是最便宜的,但无论是能量密度,还是充放电性能,包括成本综合起来在行业内都非常有竞争力。一开始他们交付的电芯也是正常的。知危:我们也跟一些业内人士聊了一下,他们预估可能这款电芯投产到现在可能已经超过 1 亿片,问题电芯可能在 2000 ~ 3000 万片,这个数据你们怎么看?熊康:这款电芯整个产量大概我们估计应该在 2000 ~ 3000 万片。有问题的比例,我们认为应该还挺高的,肯定不是现在市面上已经召回的这个数字。知危:这当中高风险的问题电芯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呢?熊康:大概有几个月里出货的批次都是有问题的。而且电芯被生产制造出来,应用到整机里面去之后,对应到整机就会是一个更长的时间范围。安克的海外市场规模比中国更大,这次除了中国市场,我们在海外市场,包括美国、日本,欧洲,东南亚等,也都陆续发起了相应的召回,海外召回数量比大家在中国区看到的更大些。知危:网上有品牌说电芯的批次分 1.0 和 2.0,2.0 没风险,是这样的吗?熊康:供应商也跟我们说这批电芯分为 1.0 版本和 2.0 版本,2.0 的设计对比 1.0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风险降低了很多。但我们实际上 1.0 和 2.0 都用了很多,很遗憾,从数据来看并没有发现有明显的不同。我们海外出货量非常大的一款产品就是用的 2.0,这次我们也不得不把全球几十万台都召回了。知危:这个 1.0、2.0 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熊康:它实际上是做了一个设计上的变化,理论上说,这个变化的确可以极大降低风险,但从我们检测的结果看,我们看到 2.0 并没有像理论分析得这么好,根据我们定位到的问题,2.0 批次在用户使用半年后的风险系数会明显升高。其次,我们在整体材料,包括一些金属异物分析上,发现 2.0 批次也存在( 和 1.0 问题 )类似的情况。也因此,我们认为 2.0 还是存在风险的。当然每个品牌肯定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也有判断,我们只能以自己的产品为样本推断。知危:我可以这么理解吗?除了两家召回的之外,市面上还有可能超过 50% 的问题电芯还在流通,但因为没有召回机制,它可能还会存在风险。熊康: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去判断,但是肯定还有很多,甚至可能超过您说的这个数量的电芯在市面上,至于他们的风险的高和低,各家会有自己的判断。知危:那么回到材料变更,一系列材料的变更会造成什么样的风险?安克是怎么评估这样的风险的?熊康:我们认为电芯材料的品质下降的话,可能在一定的循环次数之后,导致极片发生变形并析锂,又因为隔膜性能下降,从而导致电池内部短路热失控概率变高。知危:国标的标准好像是 300 次循环,那这个风险,正常的用户怎么去感知?换句话说,怎么判断电芯可能产生的 “ 风险 ”?熊康:这是个好问题。电芯的风险相对来说是比较难识别的。首先出风险的比例其实相对比较低,并不是每颗电芯一定会发生这样的事,它其实是 PPM( 每百万产品中个数 )级别的概率;其次,出现风险也是多次循环以后的结果,至于循环的是几十次还是一两百次还是更多,跟它使用的环境、温度,包括这个产品本身有没有碰撞跌落,都会有一些关系。知危:关于检测的流程,按照我们了解到的行业惯例,电芯厂会进行一道检测,材料进入到充电宝品牌方的工厂,也会检测。出厂进入市场之前,也会进行一道检测。这次整个检测流程都失效了吗?熊康:首先这肯定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没有及时识别出电芯来料问题。其次,作为品牌方,绝大多数充电宝公司,包括过去的安克,是不具备拆解电芯分析材料的能力的,更多是将它作为一个来料进行管理。我们自己的研发更多聚焦在电力电子技术、结构设计等方面,而电芯的研发制造主要是电化学体系。在日常抽样检测中,各项指标都正常的情况下,我们没能识别出风险。今年我们的实验室条件强化之后,通过长循环测试,再结合这个电芯本身的拆解去分析里面的材料,才判断出来。我们也痛定思痛,下决心把其他相关的能力都一一加强起来。希望将来我们不再只依赖电芯供应商的品质管控,而是真正能够全量地去分析制程和工艺过程中的数据。对每颗电芯、每个产品做到全程可追溯。我们投了挺多钱去建这个实验室和追溯平台,现在也有一支几十个人的电芯团队,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