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模型上天、马斯克发射GPU?中国团队直接建「太空超算」
编辑:好困【新智元导读】当美国把H100送进轨道试图复制「太空数字霸权」时,中国创业团队的「天算计划」正以万卡级超算中心为剑,在真空与辐射的绝境中找到一条掌握人类数字命运的新路。2025年11月,人类科技史上出现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瞬间。两大科技巨头几乎在同一周「进军太空」——英伟达首次把H100 GPU送入了太空;谷歌宣布要在2027年发射81颗搭载TPU的卫星。美国的AI芯片霸主,之所以将角力的战场转移到太空,目的只有一个:让算力,不再被地面束缚。在大洋彼岸,来自中国的中科天算,却已经默默在这条道路上深耕多年。他们在做的,不仅仅是把GPU送上天,而是计划在太空部署一个「超算中心」。听起来像科幻?让我们一步步拆解这场「太空竞赛」,看看已经发生了什么,以及未来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太空竞赛白热化科技巨头纷纷下场2025年11月2日,SpaceX 猎鹰9号火箭(B1091)发射,将美国初创公司 Starcloud 的 首颗试验卫星送入轨道。这颗60公斤重的小卫星搭载了英伟达H100 GPU,算力达2000TFLOPS(每秒2000万亿次运算),是国际空间站计算能力的100倍。谷歌随后也发布「逐日者计划」(Project Suncatcher),拟于2027年发射81颗搭载TPU的卫星。可以看到,美国的AI芯片巨头正在利用其地面技术生态,向太空迅速进军。在这个天基算力联盟中:英伟达凭借其成熟的GPU产品生态,试图将AI芯片市场延伸至太空;谷歌通过与Starcloud合作部署特制版Gemini大模型,试图将AI应用市场延伸至太空;马斯克的星链星座则以2.3万颗卫星组成的通信网络,构建起太空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战略意图:美国正在打造「芯片—算力—应用」的太空生态闭环,试图复制其在互联网时代的先发优势。算力上天的战略博弈轨道资源枯竭倒计时,中美争夺太空计算「规则」制定权。为什么科技巨头们都如此重视天基计算?说白了,这不是一场「科技公司间的竞争」,而是一场全球性的战略对抗。为什么科技巨头们都在抢占先发位置?因为有三样东西非常稀缺:1. 轨道资源地球近地轨道仅能容纳约6万至10万颗卫星。国际电信联盟规定,卫星使用的轨道和频谱资源遵循「先到先得」原则,星座申报后7年内必须发射首颗卫星,14年内要完成全部部署。美国的「星链」申请了4.2万颗卫星的频谱,目前在轨卫星超过8000颗,已抢得先机。星座组网就像一场激烈的抢座位游戏,晚到者可能无座可坐。2. 标准制定权谁制定标准,谁掌控产业链。未来太空算力的标准,比如数据格式、算力协议、星间通信协议等,都可能成为「太空秩序的根基」。3. 数据主权卫星拍到的地球数据、轨道上运行的模型参数、太空云服务的隐私规范,等等,都会关系到未来国家的安全。所有这些,可以用一句话进行总结:太空算力竞赛,就是21世纪的「新大航海」。中国公司启动「天算计划」与此同时,中国的团队也在行动。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的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计划建成千星规模的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于2025年5月1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首批12颗计算卫星,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进入组网阶段;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已成功研制单节点POPS级的星载计算机,首次构建了基于国产高性能大算力芯片上天的技术体系;武汉大学牵头研制了「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采用「光学+雷达+高光谱」协同观测体系,突破星上智能处理、图像高效压缩等核心技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与鹏城实验室合作,推出「空天·灵眸」3.0 版,这是全球首个百亿参数级空天一体基础大模型,可用于多模态遥感数据解译。此外,中国的企业在天基计算的赛道上也开始了发力,目前有一家潜心攻关天基计算的先行者——中科天算。作为中国最早一批从事「天基计算」的团队,他们不仅人才济济,而且相关技术攻关也得到了多位遥感、计算机体系结构、芯片领域的院士和杰青的指导。公司核心成员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航天五院、之江实验室等优势单位;CEO深度参与我国多套卫星互联网系统设计论证、标准设计,装备研制等;总工程师曾任多个卫星型号主任设计师、副总师、总师,CTO从事航天电子产品研发近20年,参与过20余颗低轨卫星研制任务。值得一提的是,中科天算不仅具有「互联网」和「航天」两方面的基因,而且既传承着地面超算的成功经验,也继承了航天工程的严谨作风。他们致力于突破「超算上天」、「Al for Space」核心技术,并建立了智能计算软硬件系统与应用服务生态,是国内领先的高可靠、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智能计算软硬件系统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简单而言,他们的目标不是把一张显卡送上轨道,而是「在轨建机房」,「太空云计算」——在太空建一个超算中心,让通导遥应用全部「在轨完成」。听起来夸张?实际上,从AI计算刚刚起步的2019年,他们就开始了行动,目前已经完成了太空智能计算的多项关键技术突破。1. AU 1000: 首台多卡嵌入式星载AI计算机2019年开始研发,2022年成功上天的这台设备,有三个关键成就:使用国产AI芯片突破32 TOPS解决星上高可靠计算支撑实时遥感分析它所解决的,是「太空能不能稳定跑AI算力」问题。2. AU 1000-3:分布式AI算力协同计算机群2021年开始研发,2023年成功上天的这台设备,第一次让卫星之间像地面服务器一样互相协作。它所解决的,是三机协同,让卫星组成「在轨分布式机群」。3. 研发天基大模型,上注实现在轨部署团队24年自研了断点续传技术,并通过15圈上注,实现天基大模型在轨部署,让一个大模型真正做到:星地动态上注在轨部署与更新稳定推理与决策模型具备图像解析、语义交互、多模态能力,形成「太空智能决策链」:感知→分析→判定→决策→行动构建太空超算的三大支柱能源、算力与通信上述过硬的研发履历,给了中科天算的研发团队信心去完成更大的挑战。在公司成立的时候,他们就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中科天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借助于天基宽带网络的建设,「超算上天」将大大助力天基特有信息融合产生的价值属性,推动太空服务迈入「太空AI」时代,提升天基互联网的应用能力,为商业闭环提供重要支点。他们把这一目标详细设计成「天算计划」:在太阳同步轨道部署模块化、可扩展的太空超算中心。这一系统由能源舱、算力舱、通信舱三大模块构成,通过协同设计突破空间环境约束,实现「超算上天」的蓝图。具体思路是:1. 能源舱:太空超算的「绿色心脏」技术突破:采用柔性光伏阵列与模块化储能系统,总功率超100MW。光伏板以折叠发射、太空自主展开的方式部署,结合高效能源管理算法,动态调节能源分配,应对太空辐照波动。可持续性设计:借鉴地面绿电算力融合经验,利用太空太阳能实现零碳供能,显著降低对地面能源的依赖。储能装置采用高循环寿命固态电池,支持超算中心在轨道阴影区持续运行。2. 算力舱:智能计算的「太空大脑」国产化算力集群:集成万张高性能计算卡,总算力达10 EOPS(即每秒一千亿亿次运算),支持模块化在轨组装与故障冗余替换。计算卡采用抗辐射加固设计,应对太空高能粒子环境。能效优化:创新液冷与辐射协同散热技术,解决太空真空环境高密度算力的温控难题。3. 通信舱:天基信息网络的「神经中枢」激光织网架构:由100+台高功率激光通信器构成星间链路,总带宽10 Tbps,支持星地双向通信与星间分布式广播。多协议兼容性:适配国内主流卫星通信标准,实现与地面6G网络、深空探测器的无缝对接。2026年,中科天算将实现首个GPU超算节点上天,「天算计划」将逐步验证能源舱在轨展开、算力舱卡群热控、通信舱激光组网等关键技术
回帖(3):全部回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