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新国标出台,那些困扰车主的设计终于要再见了
这是电子厂的第255篇原创当汽车开始研究界面风格的时候,国家终于忍不住了。过去两年,新能源车的设计像失了控,方向盘能悄悄离岗,挡把和屏幕合体,油门顺便承担了车辆减速的工作。副驾沉浸式看大片,主驾沉浸式触发各种提醒,有些车内氛围灯亮得像在参加发布会,驾驶席倒像是用户测试区。车企把车辆理解为一种性能堆叠的舞台,用各种参数展示技术冲动。每次更新总要告诉消费者,它又快了一点、亮了一点、灵活了一点,至于开车这件事是不是更容易了,常常要排到说明书后半段。这热闹场面终于引来了监管,本周,公安部把沉睡了十年的机动车安全国标叫醒,公布了新版的征求意见稿。条款写得很细,带着一种明确态度:让车回到作为交通工具的基本状态。一个参与研讨的车企代表私下说,会上讨论时不乏现场举例,有些内容就是针对一些车企的高事故频率提出的,有些内容则是针对华而不实的宣传,还有的是对那些新能源车的反人类设计进行收束。整体而言,这算是一次很直接的行业反馈,不少车主也直呼“这场监管终于来了。”图源:@海绵海苔的幸福生活 @momo聊车公安部在说明里写得很平静,电车和智能化发展太快,安全隐患开始变多。字面内容很克制,读者心里大概能自动补一句,行业已经跑到监管没法假装看不见的地步了。从 2023 年起,公安部把十几家机构叫来做预研。到了今年,从年初到 9 月又和车企开了快十轮研讨。讨论的主题并不宏大,既不是车路协同,也不是未来城市,而是更接地气的问题:怎么让那些平时连空调按钮都要摸半天的人,在获得五六百匹马力和满车屏幕后,依然能稳稳地开走,不会在十字路口把自己的名字写进事故通报里。新版国标的条款读起来带着一种明确态度,像把新能源时代用户的“困难操作”一条条整理出来,然后逐个处理。第一刀落在大马力车身上。新规里写得很清楚:乘用车每次上电时,要处在百公里加速不小于 5 秒的默认状态。电车的动力释放很直接,以往只要轻轻一点,就能从家用车瞬间切换到性能车的体感。对经验不足的人来说,油门像一个随时会误触的快捷方式,有人第一次开电车,起步时以为车坏了,实际只是动力太快,脚太紧。于是这条要求的意思很直接,每次上车先冷静,想要体验加速,自己去切。对厂商来说只是多加入一个操作,对新手来说可能就是少一次误踩事故。但是外界普遍对这一条的理解出现偏差,“默认工作状态”是这一条款的核心内容,而非“禁止5秒内加速”。这意味着,一辆机动车能否具备3秒、4秒,甚至是更快的加速能力,并未被写入条款中的限制,受到规制的,只是车辆在启动瞬间的动力释放方式。但对于一些跑车向的新能源车企来说,今后是否还要宣传它的百公里加速超过法拉利超过马丁,就是个安全性优先级比较高的问题了。“有人坐不了新能源车,就是因为那个推背感可太强了,一加速,强大的推力让人头晕犯恶心。”要知道,可不是一个人有这种反馈。图源:@废纸一张有人开多了百里狂奔,觉得“加速是追尾感,制动是撞墙感”,感觉自己的座驾是性能怪兽,“爽是爽,就是有点招架不住。”图源:@LooKZ新国标的第二项针对新能源车必须配备的踏板误踩抑制功能。国标写得很具体:在静止和蠕行时能检测误踩,并抑制动力输出,同时给驾驶者明显提醒。行业里已经有不少事故案例是司机自信地踩着油门,以为那是刹车,车辆却越冲越快。一些车企此前还强调单踏板模式的便利,实际让不少人更分不清脚下在干什么。这条规定等于把安全底线强行拉回来,提醒厂商别把直觉当成用户适配力。从用户反馈来看,这一条国标似乎是争议最大的,有人怀念单踏板模式的便利,觉得这才新能源,也有人觉得存在隐患,都是同一款车的车主,用户体验截然不同。图源:@呆呆呆鹅图源:@55第三项是最受车主欢迎的:行车过程必须提供实体操作,比如屏幕换挡、触控雨刷、隐藏灯光,未来都要改掉。有人说,“司机在大雨里狂点屏幕,只为了打开雨刷。”条文里写得很明白:换挡、灯光、喇叭、除霜、雨刷、车窗等,都要配实体操纵件。过去两年,这些功能被塞进屏幕是行业的集体行为,消费者一边骂,一边接受,车企一边宣传一边继续堆屏。终于有人提出,驾驶过程中不应该让人边开边点菜单。一些车主表示,在今年5月份,自己就收到通知了,“工信部抽查新能源车,实体操作达标的还给车补。”图源:@是贝塔啊还一些车主看到条款直接拍手,“有朋友去试某品牌新车,换挡按钮就在屏幕右上角的小图标里,试驾到倒车的时候,屏幕还卡了一下,他在销售的注视下点了三次才成。”“现在正式通知来了,以后不能这么玩了。”“好家伙,上回开车路上,我不知道误触了哪个键,车机系统通知我下车,因为要开始安装车机系统更新包了,介不要我命嘛。”图源:@等等等曾有特斯拉车主花费2499元,换了特斯拉官方的转向拨杆改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让自己的座驾看上去更靠谱,“毕竟咱们开的不是变形金刚。”图源:@比奇堡最帅的男人第四项限制主驾娱乐功能,国标写得很清楚:车速超过 10 公里,主驾前方的屏幕就要关闭娱乐影像和游戏。这条触发了大家的共识,有人说不止一次在乘坐快车的时候,司机师傅边开车边刷短视频,碰见扭的不错的,还伸手去点个赞。行业里确实有人把车当游戏机,主驾能看剧、能打游戏,功能越堆越离谱。一些车主嘴上说不会乱用,心里其实知道自己有时候会忍不住点开看一眼。“这条规定像是替所有人按下彻底的锁屏,因为开车分心出的车祸,都太惨烈了。”图源:@北方车厘子LK第五项是车外光幕,部分新能源车把车外做成动态屏幕,与路人互动、展示图案、滚动文字。有人用来求婚,用来营造“广告位招租”,用来通报前方路况,能玩的花样挺多,但难免不会让后车司机分心。新规要求行驶时关闭,表面看是减少干扰,本质也是提醒厂商,不是所有科技展示都适合放在公共道路。这些年各种奇怪事故的背后,大多能找到技术源头。动力太猛,显示太花,按钮太深,直觉被屏幕替代,注意力被界面抢走。大国标这次的更新更像一次行业补课,提醒车企别把一台车搞得像一个需要用户升级技能点的设备,让驾驶变成一个充满信息噪音的过程。不少车主看到征求意见稿的第一反应是轻松。不是因为监管严格,而是这些条款本来就该存在,他们在意的不是新功能,而是能不能安心把车开出小区,车企想卷创新,用户只想能正常使用,新版国标让两者重新站在了一条线上。“再不限制,以后的车直接设计成这样完事了,反正有车机系统。”这几年,新能源车像长在加速键上,行业氛围越来越飘。发布会不谈车,先比谁讲段子更顺,电机起个名字像武侠门派,动不动就龙鳞、天眼,听着豪气,结果拆开发现就是常规技术的重新起名。新华社已经点名,汽车行业的浮夸风该刹一刹了。而车企们曾经的竞争方式,经常像是线上互呛,有人暗示友商落后,有人直接在发布会上播一段影射对手的视频。更夸张的,是宣称智驾能一路闭眼,开车能延寿。消费者在直播间里看到这些宣传时,嘴角往往是僵的。车主维权更难,被要求签保密协议、车标被抠掉、盖布一拉就像违禁品,甚至有人投诉问题,第二天账号就“失踪”。在这种背景下,新国标的出现显得很及时,它不是把行业往回拉,而是把已经飘上半空的部分拽下来,让所有人重新站到地面上。电车价格越来越便宜,性能越来越飞跃,推背感人人可体验,可是驾驶经验不会跟着免费升级。很多事故录像里,问题不是车太快,而是司机以为自己很强。国家替你踩了第一脚刹车,也替你挡了一些不懂车也敢满电地起飞的冲动。国标要求静止状态得识别你是踩错了,动力必须被抑制,必须给出明确提
回帖(3):全部回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