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服务是店铺核心竞争力,能赢得口碑、让生意长久,所以我要求店里必须干干净净。
慢慢地,生意就做起来了。当时没有工作的亲戚朋友发现杨记麻辣烫挺火,就想跟着一起做,于是我也就有了注册商标的想法。杨记这个名字没法注册,误打误撞,就用了我自己的名字命名。
用本名,意味着我必须负起责任,加盟商一旦犯错,别人骂的就是我杨国福本人,其实这也是一件好事。
每年2000元,一次签5年合约,我提供盐糖味精配比,再给一个喷绘的“杨国福”牌匾,就这样我开始做起了加盟。第一个正儿八经给我交加盟费的加盟商,叫李青山,目前也还在宾县开店。
2009年,杨国福已经有了几百个加盟商,我一年能赚上几百万。那时大街上都是美发店、服装店和手机店,餐饮很少,“杨国福”的名气出去后,每开一家店门口都会排起长队,一个县城四五家,加盟商都很赚钱,有的店一天卖1200碗,收入将近三四千元,但我晚上却睡不着觉。
生意越做越大,麻烦就开始多了,店面增多,管理开始变得艰难。当时有媒体曝光加盟商用前一天汤底,还有加盟商私下使用便宜原材料,他们觉得交了加盟费,我把“杨国福”的名字给他们,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我知道再这样继续扩张下去很危险。
对我来说,一旦出事,都叫“杨国福”,责任在我,于是我决定叫停加盟,开始第一次做标准化的管理。
那一年,300多个加盟商,我一个一个去谈。如果要跟我干,就必须按我的标准来做,且我需要管理,你需要听,加盟商同意就继续合作,价值观不一致的,我就将其剥离。
对待食品需要有敬畏,如果没有敬畏之心,不热爱这个行业,我不会让他进入杨国福的平台。
当时很多人劝我,这么火的生意,你不做别人就去做了,再拖下去会失去市场,但我知道,赚钱不能把头别到裤腰带上去干。
杨国福加盟数量真正跑起来,是在2015年之后,2017~2018年是高峰。目前,行业从高速发展转到高质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好吃、环境变好、营养健康,行业标准在变高。
近5个亿,677天,在成都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工厂
2012年,去希杰集团(一家韩国企业,创始人李秉喆也是三星集团的创始人,主营食品、生物科技、物流、娱乐等业务)考察,那是我第一次出国,杨国福出海的种子也在那时种下。
当时,我去一个小粥铺打包食物回酒店,很小的店铺,打包袋里装着牙签、精致的筷子和分装的餐巾纸,而那时国内还在用绳子捆绑的餐巾纸,带刺筷子根本没有包装,这让我深受触动。
敬畏英雄才能成为英雄。这次考察其中一个日程是参观三星总部,这一天,对我而言是一种灵魂拷问:我现在在做什么?未来我要做什么?我要成为什么?
我们去看了三星做辣白菜辣酱的工厂,天窗玻璃下面,摆着几百吨的横纹大米发酵罐,透过玻璃能直接看见发酵情况。后来,我又在美国待了20天,那里的汉堡店切牛肉时会先将表面的毛刺削掉,才开始切肉。
这种对于食品的把控和敬畏,让我看到了杨国福未来的方向,也让我明白,创业以来,我一直在做的是一个餐馆,而不是食品。自此,我心里便埋下一颗种子:我要建一个自己的工厂。
麻辣烫汤底的核心原材料是豆瓣酱、盐等调味料,我找遍了全国各种园区,考虑到运输半径,最终将工厂选址定在了郫县豆瓣酱之乡——成都郫都区。如需使用豆瓣,叉车不一会便能送到;这里周边盐矿较多,之前往东北运输一吨盐需花费八九百元,现在只需400元,只要建厂,就能利用距离把优势打造出来。
2016年,我一半的时间在上海装修总部办公室,一半的时间在成都建工厂。
成都的六七月,体感温度达到四五十度,我带着20多个年龄较大的叔叔阿姨,一人提了一个桶,拿着瓢往墙上浇水来做养护,以此来让工厂抗震。看到哪里不平,拿锹就一起跟着干。那时,我一天要走3万多步,经常干到晚上12点,累得精瘦,掉地上都看不着人。
建这个工厂,所有跟我合作的老板都“哭”过,建筑方、设备方等无一例外。
比如说二装做消防时,按照计划,烟台儿需做成弧形,打磨光滑,这样维修时便不会伤害到人。然而当时装消防的只做了直拉,没做斜弯,还告诉我他在英特尔就是这么做的,我争执几番,他又不听,我也无奈。全装完后,我仍无法将就,我知道这不是我的原计划,最终他们全部将其卸下后,重新返工。
我认为做事就应该这样,如果不按标准来做,结果自然也就不是我们想要的。就像一碗汤,什么料都减一点,做出来很可能就不香。
设备也是如此。为了保证车间环境空气,工厂仅装置地漏,就花了1600万元。
2015年,工厂选址定下后,下一步便是设备。当时全球设备展设在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地,德国科隆最大,当时我的签证签不了德国,就在北京找了家旅行社,先到法国再转机到科隆,几经辗转后,我终于来到了设备展,5天的考察刷新了我对食品制造设备的认知。
从灌装机、混料机再到风送系统,所有设备能联动成为一体,系统投料上去,产品被机器人分装好,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机器。
一套设备几千万,但却并非有钱就能买到,他们需要先调研,确定是否符合产品才能再谈。当时老外十分惊讶,一般是很大的公司才购买他们的设备,而当时杨国福在国内只有一个2000平米的“小作坊”式工厂,现在一下子就跨越到做成都4万平米的工厂。
建厂之前,我的计划投资是1.2亿元,但钱越花越多,一套风送系统8000万元,实验室3000多万元,最后变成了5亿元,翻了4倍多,当时压力比较大,也借了不少钱。
身边不同的声音很多,许多朋友都劝我,做好餐饮就好了,轻易不要尝试食品这个市场。餐饮的逻辑和建工厂做食品逻辑,差别很大。但一想到我脑海中那个想要的场景,我就决定继续投,一定要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如果想要事情取得一个很好的结果,那就不能太跟钱挂钩。
建成4万平米的工厂,行业内一般需要3~5年,而我是建造和设备双管齐下,只用了677天。目前,工厂建成8年,依然跟刚开业的时候几乎一样。
而工厂正是标准化的底层逻辑。有了工厂,前端门店才能有“傻瓜”模式的简易操作,加盟商只需听话照做就可以了。过去辣椒、花椒、胡椒每一样一勺或两勺来操作,现在用无纺布把三个混合一体包好,像茶包泡茶一样,加盟商只需一锅扔一包就可以了。
去上海,补短板
整个行业规模快速扩大,是从2012年开始的,我将碗式麻辣烫变成论斤称式,这是一个业态的跨越。
论碗装的麻辣烫,价格到每碗10元后就上不去了,大家对麻辣烫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路边摊、杂乱差的小店,产品品类也没有调理肉等荤菜、丸子,只有几样蔬菜和面条。
但那时杨国福品牌的门店形象已经更新到了第三代,装修级别在上升,品类也更加丰富,于是我开始将碗装变成斤称。12元一斤,几十种菜品供客人自选,从大锅煮也变成了单锅煮。价格上来讲,从一斤12元,到15元、17元、18元,慢慢到30多元,这样一来,我们能在食材采购、服务优化等方面有更多资源投入,让这门生意持续下去。
过去,麻辣烫店只能在四五线城市,更是无法进入高端城市,用斤式后,就可以进入一二线城市,这是很大的一个变化。2015年,杨国福总部也从哈尔滨迁到上海,那里拥有最前沿的信息,自带人才、国际优势,而我的团队缺乏的正是这些。
杨国福在上海第一家门店坐落在陕西南路,当时光房租就花了200万元,此后很快杨国福就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销售额也达到了几千万元,2015~2020年,中国连锁品牌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每天找来加盟的人非常多。
前些年,上市也是餐饮行业的一大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