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搜索| 消息
主题:大模型上天、马斯克发射GPU?中国团队直接建「太空超算」
爱我中华发表于 2025-11-20 21:14
。太空超算的生存法则破解辐射与散热双难题除了高昂的发射成本,太空超算中心的建设需直面两大核心技术挑战:宇宙辐射杀机与真空散热困局。这是中国公司和马斯克、黄仁勋等美国巨头们所面临的共同困难。
1. 辐射防护:芯片的「隐形战场」
在太空中,高能粒子不仅会引发数据的「瞬态翻转」(单粒子效应),还会导致芯片的「永久衰变」(总剂量效应)。对此,「天算计划」的算力舱通过国产芯片的抗辐射设计+动态模块备份+纠错算法,实现了系统级抗辐照能力。
2. 真空散热:从「风冷失效」到「流体革命」
散热是地面超算运行的关键环节。太空环境没有空气对流,传统的风冷散热方式完全失效,散热问题成为超算上天面临的另一大挑战。GPU等大算力器件的功耗极高,容易造成热量局部堆积,导致器件故障、老化甚至损坏。以Starcloud-1中搭载的H100-PCIE为例,其芯片面积约为814 mm²,功耗以350 W计算,热流密度约43.0 W/cm²。下表中列出了常见的太空导热方法,GPU芯片热流密度远超常规太空散热技术极限。太空超算开启全域赋能新纪元太空超算作为人类计算能力的太空延伸,正通过重构数据处理范式、突破能源与散热桎梏、重塑全球算力格局。马斯克表示:「随着星舰的问世,大规模部署太阳能人工智能卫星的道路终于得以开辟。这也是我所认为的,唯一一条能够实现每年1太瓦(1TW)人工智能算力部署的路径。」如中科天算这样的中国创业者们也正在沿着「随着AI上天、超算上天,天数天网天算的有机融合,将成为未来太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的目标前行。在这场「算力殖民」与「数字主权」的博弈中,一个关键共识正在形成——太空超算的终极竞争不在于技术参数,而在于能否构建开放、安全、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当算力突破大气层,人类正站在数字文明的新起点。这场太空超算竞赛的终局,或许将决定未来百年哪个国家能真正掌握「数字命运共同体」的主导权。参考资料:[1] Moss, S. (2025, November 3). Starcloud1 satellite reaches space, with Nvidia H100 GPU now operating in orbit. DataCenter Dynamic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atacenterdynamics.com/en/news/starcloud-1-satellite-reaches-space-with-nvidia-h100-gpu-now-operating-in-orbit/[2] 新华社. (2025, May 15). 我国成功发射太空计算卫星星座. 新华网, Retrieved from https://www.xinhuanet.com/tech/20250515/a4f002a57a304012865013110319f42d/c.html[3]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5, May 14). 智能机中心研制出天基大模型星载智能计算机. 人民网. Retrieved from https://finance.people.com.cn/n1/2025/0514/c1004-40479732.html[4]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5, 5 月 10 日). 智能机中心研制出天基大模型星载智能计算机.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Retrieved from https://ict.cas.cn/xwgg/jssxw/202505/t20250510_7649719.html[5] 科技日报. (2024, 9 月 22 日). 全球首个百亿级空天一体遥感解译基础模型「空天·灵眸」3.0 发布. 中国科学院.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as.cn/cm/202409/t20240922_5033101.shtml[6] Liu Y, Han Y, Li H, et al. Computing over Space: Statu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Engineering, 2025.
上一页  (2/2)
回帖(3):
3 # srwam
11-20 21:14
看起来不错
2 # srwam
11-20 21:14
了解一下
1 # srwam
11-20 21:14
来看看

全部回帖(3)»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