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搜索| 消息
主题:鲁白:什么样的科研文化,才能孕育出第一流的科学?
爱我中华发表于 2025-11-21 12:05
还是太多了。
以国家脑计划为例,中国和日本都在做。但日本的模式是,政府说“我要做”,但至于“做什么”和“怎么做”,则完全留给科学家自己去讨论、去争论。
多年前我专门做了一些研究,写了一篇文章《日本科技的崛起原因的探讨》,一个重要原因是战略科学家参与科技政策的制定以及经费、资源的分配等重大决策的话题。第二个是对基础研究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支持。另外,在外智的吸引方面他们(日本)也做了一些制度上的保障。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问题,就是日本人的认真,以及科研诚信,可能比今天的中国要做得好。
当然,如果要让战略科学家参与资源分配和政策制定,对科学家自身的要求要很高。战略科学家要能把握科学最前沿、有国际威望和战略眼光、有公心、公信力、敢负责任。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自私”。很多科学家做不到这一点,可能首先会考虑把资源给自己、给自己的院系、再给自己的学校,这就倒过来了。真正要做到这一点,科学家必须具备全局观念。
第三个例子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在生物医学领域,这应该是目前最好的做基础研究的机构了。它是一个非实体的基金会组织,目前支持着分布在美国各个大学研究所的约260位美国顶尖的、最具竞争力的科学家。HHMI的特点是长期稳定支持,目前做到了“7+3”模式——连续支持7年,如果评估不通过,也给予3年过渡期,早期是“5+2”,核心是“选人不选项目”。
在多年的实践中,他们总结出了一套做法,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Deletion test”,就是把一位科学家过去五年的工作,发表的文章全部删掉,看他对这个科学领域到底有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如果没有,对不起,就不选拔或继续支持。

支持原创科学,我们做了什么?

基于上述这些思考,我们去年在上海建立了一个新型研发机构,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Shanghai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这是一个民非(民办非企业单位)组织,,是一个公益性组织,但拥有相当自主和独立的运营机制。我们想尝试一种不同的模式,对标HHMI,长期稳定地支持一些高风险、高价值的科研。
我们引进或挖掘国际一流的人才,对他们的要求不是发了什么文章,而是做出重大的、世界一流的工作。为适应这个目标,我们建立了一套符合科学规律的管理制度,并努力营造追求原创、勇攀高峰的文化氛围。
尚思的“尚”字,构成了我们的Logo。“尚”字下面一个“0”,上面一个“1”,这代表我们追求从0到1的原创。中间的交叉可以看作DNA的双螺旋,也代表了科学学科的交叉。其中的一条臂,我们特意选择了GFP(绿色荧光蛋白)发光的颜色(509nm),它的发现也是一个有巨大影响力的工作,后来得了诺贝尔奖。

我们最看重的一点,是崇尚思考、崇尚思维。
尚思研究院的愿景是支持顶尖科学家做原创基础研究,助力上海成为世界最好的科学发源地之一。我们的定位就是对标HHMI,用新的模式开展前沿性、开创性、突破性和颠覆性的基础科学研究。
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招聘人才,而是通过支持、引进、培养的机制,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的科学发现。同时,我们也想通过我们的支持方式,推动各个院所的体制机制改革,并带动形成新的科学文化。
为了构建这个生态,我们设立了四个学者系列:对标HHMI研究员的最一流科学家的“尚思学者”,引进具有领导力的顶尖资深人才的“尚思资深学者”,支持45岁以下具有杰出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家的“尚思探索学者”,以及支持跨学科合作的“尚思合作学者”。
我先讲一下探索学者。探索学者的定位是在存量中选拔,即在上海市范围内遴选人才。目前主要集中在生物医学领域,今年开始拓展到化学和交叉学科。我们面向全上海选拔 45 岁以下、具有潜力成长为“尚思学者”的青年科学家。给予的资助周期并不长,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帮助他们逐渐达到成为尚思学者的水准。
我们的做法与目前常见的机制也有所不同:我们不搞单位推荐,,也不搞个人申报,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科学官团队做独立判断和遴选。
另一个类别是“尚思资深学者”,这个想法是受施一公教授在西湖大学的一些做法启发提出来的。虽然我国引进人才的工作已经开展很多年,但真正引进海外资深学者的力度仍不够,复旦、交大、中科院系统引进美国正教授以上学者的数量都相当有限,北大、清华也并不算多。而这些长期在海外优秀科研机构工作过的资深科学家,不仅学术积累深,影响力大,而且对好的研究教育管理体制,科研文化的建设也有切身的体会和经验。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科研生态。我们看到,西湖大学在短短几年里,仅生命科学领域就引进了 35 位资深华人学者,使其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
我们推动资深学者项目,是希望他们承担起学科建设的角色。依靠这些资深科学家,构建起代表未来的重要的学科方向,引进或选拔年轻学者。我们通过支持资深学者来建好一个新的学科,再把新的人才带进来。
我们推崇的是什么样的科学呢?希望我们的学者,真正能够做到4个“性”:前沿性、开拓性、突破性、颠覆性。
所谓前沿性,就是能否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前列。开拓性,是指能不能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打开一片新的疆土。突破性,看是否能解决重大的理论问题或应用问题,研究的成果能不能写进教科书。颠覆性,则是指能否产生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技术,或者提出颠覆性的理论成果。我们希望科学家都能朝这四个方向努力。至于评估的标准,其实就是这四条本身。
最后,我想讲讲我们在做这些尝试之后,希望在哪些方面带来改变。现有的机制其实很难改变,我们在外部设立了“尚思学者”这样的体系,本质上是想推动大学内部的改革。现在大学普遍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政府往往是最主要甚至唯一的资金来源。另外一个问题是平均主义,对优秀青年学者的差异化支持明显不够。
通过引进资深学者,可以改变这种局面。围绕这些资深学者,由他们来引进人才,建设新的学科和院系,推动所在领域的发展。我们希望学校会围绕他们制定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机制。
下一步我们希望进一步扩展。刚才讲的是做增量。一个资深学者来了,再围绕他引进新人。现在我们还想推动的,是“尚思中心”。尚思中心不仅做增量,也做存量。
这一点我们向北大、清华的生命科学中心学习得比较多。他们的做法是,由国际专家委员会对现有的PI进行评估,从中挑出表现最好的,给予更大的支持,包括研究生名额、空间和研究经费,支持三年。三年后再由同一个科学顾问委员会评估,做得不好,支持就取消。通过这种方式,可能可以撼动原有体制机制里长期固化的问题。
举例来说吗,我们已经和交大医学院合作,建立了一个“尚思—交大视觉神经科学中心”,可以在交大范围内选拔人才,提升支持力度,希望通过更高标准和国际化的评估机制,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
以上就是我们目前一些还比较粗浅的努力。谢谢大家!
下一页上一页  (2/3)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