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出于跟风,我也曾想引进资本,而且现在也仍有不少投资机构主动抛来橄榄枝,但是我还没想好,所以杨国福发展至今,一次外部融资都没有。
90后的儿子,写下“数字化”
最近,杨国福在日本市场很是火热,日本人对食材,特别是汤要求比较高,因为杨国福汤底加了很多草本香料,于是不少当地媒体都称我们是“能喝汤的麻辣烫”。几个月过去,日本已开出20多家,但不少门店仍在排队,目前日本市场正在洽谈的合作有60多个。
出海,在合规方面要求比较高。比如说美国市场,每个州的法律都不一样,必须请专业律师来做;海外建店周期也比国内长,国内一个月就能开业,在海外要达到大几个月或者一年。
原来杨国福没有系统的国际部门,开始真正建设海外团队,是这两年,由我的儿子杨兴宇负责。
他和很多二代不太一样,他吃过苦。我在哈尔滨租房打工时,没有时间管他,所以杨兴宇曾被我“扔”在农村一小段时间,由于没有营养,孩子缺钙,摔一跤把胳膊卡折了,我才把他带回身边。
我烤鱿鱼时,他蹲在三轮车旁,来回路上就把他装进三轮车里,坐在煤气罐旁边。那些吃过的苦,他都记得,所以他深深明白努力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这些年,他在海外四处考察门店,还有机会就去青藤学院进修。一边实践一边学习,近些年他带领团队在海外市场开疆拓土,成功开拓出200多家门店,让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正是有“共苦”的这些经历,他跟我关系很好,做人做事方面,我觉得他和我一样,比较厚道,从不投机取巧。
这几年,他逐步上手,集团大部分都是杨兴宇管理,我这个老家伙就负责生产和研发,目前杨国福很多的高层都是他选来的。就拿设计板块来说,他特意邀请了从欧美留学归来的专业人才来负责。他深知,这些有着国际视野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不仅能为品牌带来前沿的设计理念,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他们的专业指导,帮助集团在国内外开花结果。
但作为70后和90后,我们父子的想法也确实存在一些差异。上海总部有一面墙,写着“数字”两个字,正是杨兴宇写下的。他觉得餐饮要通过数字化来发展,集团内是他第一个提出这个概念,用现代化工具、数字化新模式来管理企业、帮助加盟商成长。
我不是一个严厉的父亲,希望他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而他有拿捏不准的困惑点时,会来找我探讨交流,他对杨国福很热爱,那我就让他去做,我为他做好背后的扶持就可以了。
“我只是赚了一点钱,离成功还很远”
麻辣烫看起来简单,做好很难。
一个18年的餐饮品牌,可能会孵化出许多品类。2018年建造工厂之前,杨国福只有一个口味——麻辣,番茄、麻辣拌、菌汤等这些口味都没有。
人的精力有限,我始终专注打磨麻辣烫这一个产品,即使到现在,我觉得依然还没有做得很好,还需不断深耕。
人永远都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今年餐饮行业黄了200多万家,我不认为是餐饮不好,而是很多小白进来之后,以为很好做,但实际上背后大有学问。头几天,一个代理伙伴说北京那边空出了很多铺子,于是拿铺子很容易。但这也意味着很多人在退出,而退出就意味着亏钱。
餐饮创业者一定要夯实基本功,想好了怎么去发展,再去做。第一,要对于食品抱有敬畏之心。从好吃、颜值再到营养健康、数字营销,都要懂。迎合顾客的心智也很关键,如果单纯想追求发展速度,我觉得可能就会存在一定危险性。
杨国福当下的目标就是追求高质量的发展,目前六代店翻新已完成1300家,计划在2025年完成80%。同时我计划提升加盟商带店率、加盟直营化、优化店长模式,借助会员、抖音、小程序、小红书等现代化工具,把公域变成私域,去给顾客打造更好的体验和打造出交互感。
现在,大家都在讲情绪消费。好吃的东西多了,视觉成为进一步的要求,现在又要好玩且有文化价值,实际上这就是企业文化的植入。杨国福的六代店,正是在讲属于“杨国福”的故事。
很多人会认为杨国福现在做得非常成功,我不这么认为,我只是赚了一点点钱而已,离成功还很远。六代店模型刚打造,工厂产能才到一半,二期工厂马上开建,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