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搜索| 消息
主题:当科学家不再被 KPI 定义,真正重要的问题开始被解决
爱我中华发表于 2025-11-21 12:04
把这件事做成,”在黄学辉看来,这种评选方式的意义不止于结果本身,更在于一种信任的姿态。它相信人,进而相信科研工作的长期价值。
这种对科学家的信任,并不多见,各类项目都倾向于支持更为工程化的研究。虽然有国家在很多方面都有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的纲领性指导意见,但从具体的指南和机制来看,能让科学家静下心探索未知的空间,却没有显著增长。
胡国宏说自己每年有很多时间都花在写项目、改计划、准备答辩。许多项目申请要求研究者提前写出未来几年的详细进度和经费安排,可对未知的探索,又要如何被计划出来?
“如果能规划得那么细,那就不是原创性的探索了。”他说。
而这一次,尚思的评审方式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也让他感受到一种对科学本身的尊重。评审过程中没有对帽子和头衔的追问,也没有计较论文数量或影响因子。答辩评审专家们讨论的,是工作的开拓性,是研究的远景,以及这个领域里最值得去回答的科学问题。
这种评审,更像是一场邀请,而不是一场竞争。
这种评审风格并非偶然。它的背后,是一套由科学家亲手建立的评审机制。尚思的管理者与专家对原创科研有他们自己的鉴别品味,也理解清楚研究的周期与不确定。正因如此,他们选择用理解取代量化,用调研取代层层筛选。评审不再是对科学家的考核,而是同行之间的确认。由懂科学的人,去判断什么是值得支持的科学。
管理者相信自己和受邀专家团队的判断,能识别出真正具有原创性的工作,而不必依赖外在的指标。找到合适的人后,就把决定权交还给他。不必写统一格式而冗长的计划书“本子“,预算不必做到极其繁复的细枝末节。科研因此回到了人本身:由懂科学的人来管科学,让科学家在信任中继续做科学。
“这是一个层层依托于人的信任过程。”胡国宏说。“有了尚思的支持,我能更有底气地做一些高风险、但值得去试的研究”。
由科学家主导的评审,也让尚思的评选现场有了不同的气氛。
张嘉漪记得,那更像是一场真正的学术讨论,而不是一场考核。专家来自不同的领域,很多人本身就是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年轻科学家。有人是第一届尚思探索学者,也有人是国内其他重要奖项的获得者。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视角,让问答的过程充满启发。“他们提的问题有时候超出了我的专业范围,却让我得到很多启发。”她说。
在尚思,申请人提出自己的方案,评审专家只判断方向是否值得支持。一旦认可,就让研究者自由决定技术路径和研究节奏。这样的机制,不仅减少了形式主义,也为科研留下了宽容与时间。
“科学需要有人去承担风险,”张嘉漪说,“只有去承担一些风险,才有可能真正地去做一些创新的和有引领性的工作”。
上一页  (3/3)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