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搜索| 消息
主题:从地下室到近7000家门店,他用一碗麻辣烫征服全球|独家
爱我中华发表于 2025-02-12 18:45

杨国福的“味道哲学”采访|何伊凡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孙欣编辑|姚赟图片摄影|邓攀
杨国福是个恋旧的人。
“必须沿着锅边往下,尤其底部要瓦起来,草料容易粘锅,有烟气一锅就全废了。”站在大炒锅前,杨国福一边自信地介绍着如何炒制麻辣烫底料,一边自然地拿起一米长的大铲子,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微微侧身,下意识地快速翻炒着空锅,如同肌肉记忆,动作老练。
这口锅是20多年前流行的铝制大锅,外部是明火长期烧出来的焦黑,锅内已经有了分层,底部已经被磨得十分光滑,锅底的铁架也和锅壁一样有明显长期烧火的痕迹。25年前,杨国福就是用这口锅开启了他的麻辣烫事业。
做麻辣烫之前,杨国福在哈尔滨建设路步行街摆摊卖铁板鱿鱼。一个三轮车,车斗装着煤气罐,铁质烤板横着盖在上面,就是小摊全部的配置。和那口最初炒制底料的锅一样,这辆曾承载着一家生计的三轮车,如今都放置在成都郫都区杨国福工厂的文化馆。
工厂坐落在著名的郫县豆瓣酱之乡,而豆瓣酱正是麻辣烫底料的核心原料之一。
杨国福十分重视原料。“这个麻椒在古时是上贡专用,口感上麻味是普通麻椒的两倍。这个肉桂你能吃到甜甜的味道。”介绍时杨国福也会拿上一颗放入口中。旧物、新厂、香料在这里交织混合,折射并放大了杨国福的人生五味。
出生于哈尔滨宾县,家中6个孩子,杨国福排行老三,五年级肄业后,他种过地,放过羊,经历过烤鱿鱼入不敷出的窘迫。工厂内,从炒锅走到智能化的生产车间,距离不到10米,而这条路,杨国福走了20多年。
截至目前,杨国福麻辣烫集团拥有近7000家门店,遍布20多个国家,门店数量在行业内排行第一。近些年杨国福麻辣烫在国际市场也开始崭露头角,有日媒曾专门派记者去东京一家杨国福门店试吃并报道,日本20多家门店,几乎都要排队。
回忆创业初期的决策,其中一件令杨国福感到庆幸,就是误打误撞用自己的名字注册品牌。2007年,亲戚们借名开出的“杨记麻辣烫”纷纷走红,杨国福便开始着手开放做加盟。注册商标时,“杨记”无法使用,他便将本名“杨国福”注册为品牌。成为全国名人的同时,“杨国福”也正式与自己融为一体。

这样的误打误撞,在最初国际化标准的工厂和出海战略上也隐隐有体现。
开工厂就要采购设备。一开始不怎么懂工厂的杨国福,直接询问助理全球最好的设备在哪里,助理给出了三个全球设备展览的介绍。“哪个最大?”“德国科隆。”三个月后,杨国福出现在了德国科隆全球设备展的现场。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机器。”这次考察,让杨国福大开眼界,从灌装机、混料机再到风送系统,所有设备能联动成为一体,这样的设备罕见,他当即决定必须拿下这套机器。
一套设备几千万,还并非有钱就能买到,设备方需要预先调研,确定产品是否符合生产才能再谈。2016年,麻辣烫在海外并不知名,这也成了横亘在杨国福面前的第一大难题。不会英文,就找个翻译,不懂设备,就找个顾问,5天每天往设备厂跑。最终,这套8000万元的设备,被杨国福收入囊中,而当时他对工厂的计划投资是1.2亿元。
“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敬畏英雄才能成为英雄”“没赚到钱的经历才是财富”,回看杨国福的来时路,这些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成为杨国福走出来的“原点”。关于未来,杨国福称还有许多要做的事:二期工厂即将启动,六代店模型正在优化。
2025年1月,《中国企业家》与杨国福麻辣烫创始人杨国福聊了他的“味道”哲学,以下是他的自述:
走出地下室

我出生于哈尔滨宾县的一个村里,小时候家里很穷,仅有两间草房,连玻璃都没有,窗户是用生产队的尿素袋子封的。
6个孩子,我排行老三,经常连饭都吃不饱,老父亲就去邻居家借米充饥,往往只有过年才能吃一顿饺子,冬天连大白菜都吃不上,平时就吃自家种的土豆和黄豆,把黄豆泡发,再和土豆条一起炖,就着馒头吃。
十几岁时,家里开过杂食店,我放过羊,还种过地,但收入都很低,实在揭不开锅,老父亲就带着我到宾县县城去收破烂。我们租住在一个养猪场的仓库里,床的旁边就是猪饲料,冬天晚上零下三十多度,得戴上帽子睡觉。
我从小就是个听话的孩子,父母让我去做什么我就做什么。1995年,我来到了哈尔滨永和街奋斗路,开始推个小车卖烤鱿鱼。
先扒了鱿鱼头皮,去掉吸盘盖,再剪成块,串起来放在铁板上烤,5毛钱一串。每晚串鱿鱼串到一两点钟,手指经常被竹签扎破,左手破了换右手,当时两只手全部都被串烂,现在手上还留有疤痕。
后来我们租了一个地下室,每月750元,连牌匾都没有,买个喇叭录上音,录好了挂在门上“吆喝”揽客。那时在地下室做生意的很多,因为租金便宜,地面门店都是卖服装、手机的,有一个地上的门面店,是我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结果干了5年,糊口都糊不上。有一年令我印象深刻,挣了3000元,连煤都买不起。到了冬天就捡一些木筐,用斧头劈开,烧来取暖,生活窘迫。2003年,我开第一家门店的时候,只想着养家糊口。
哈尔滨建设街是当时很火的步行街,其中有一个华盛快餐,里面卖有麻辣烫,生意红火,于是我就想着研究麻辣烫。说干就干,我开始钻研底料。用电饭锅卤了点豆瓣酱,拿大勺炒点草药,糍粑辣椒过油炸,再下香料,一开始经常炒糊,把家里都炒冒烟。
想法很天真,现实很残酷。
“齁咸。”我把研究的底料拿给地下室朋友品尝,大家都说:“你这能吃吗?”那时他们都说不行,但我不甘心,又去市场摸索,这一研究,就是3年。
2003年9月6日,我终于开了第一个门店——杨记麻辣烫,开了业,我也还一直在摸索底料,不好吃绝不能上桌。
当时我租的是铁路局的房子,地下室有一个暗道,如果研发的底料不好吃,我就放到那里,攒一段时间,再趁半夜没有人的时候偷偷扔掉,尤其不敢让我爱人知道,毕竟花这么多钱做的底料说扔就扔,甚至一扔就是几万元。
不过,我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门脸”,结束了“打游击”的日子。
其实我胆子很小,也害怕赔钱。那年正碰上非典,我爱人说人家都不干,你非得干,但我知道我得扛起这份责任,撑起这个家。

当时地方铁路局的负责人,看我们摆摊时还带着个孩子,或许是可怜我们,以一年9600元的价格将店面出租给我。店里摆了几张老式木头桌子,我在鱿鱼炉子上焊了一个锅圈,买了一个不锈钢桶、几个漏勺,就开业了,不算房租一共投资了一两千元。
既卖麻辣烫,又卖烤饼和炸串,我记得很清楚,第一天卖了300多元,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因为店里服务员一个月工资才200多元。
开店不到三个月,门店日均销售额达到了三四千元,当时根本没见过这么多钱,每天晚上数钱数得很开心。
白天烫麻辣烫、烤鱿鱼、烤烧饼,过了饭点,服务员在店里打理,我就去地下室炒底料。我买的第一口锅,现在还收藏着。左边一铲,右边一铲,中间一铲,不能停,一锅要炒2个小时,一天炒3~4锅,8个小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有时连饭也吃不上,甚至站都站不住。
对“杨国福”负责

开始做加盟,是因为“眼馋”。
九几年我就知道苏氏牛肉面、肯德基、麦当劳和永和大王等这些连锁品牌。东北有个“老头包子”开了几百家,吉野家在哈尔滨也开了几百家,我连吉野家的门也没进去过,但看着是真羡慕,我想到啥时候我才能开300家店。
第一家门店经营的过程中,我的认知也在不断提高。比如我爱人从人力成本出发,劝我:“服务员工作又苦又累,要求别太严苛,能赚点钱就行了。”但我认为,整洁环境和
下一页 (1/3)
回帖(10):
10 # hanxiao129
02-13 15:44
学习大佬发帖习惯
9 # hanxiao129
02-13 15:42
每天来膜拜大佬
8 # hsieh2h
02-13 01:33
来了解一下
7 # hsieh2h
02-13 01:33
进来看一下
6 # huwg
02-13 01:01
谢谢分享
5 # huwg
02-13 01:01
来看看了
4 # zhwy
02-13 00:37
搬运太辛苦
3 # zhwy
02-12 23:17
进来看一下
2 # srwam
02-12 22:15
了解一下
1 # srwam
02-12 22:15
来看看

全部回帖(1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