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搜索| 消息
主题:必看!酱油零添加有多难?是谁开始往酱油里面放添加剂的?
爱我中华发表于 2025-03-20 16:52
你知道吗?我们餐桌上普普通通的酱油,从简单的几味原料,到如今复杂多样的配料表,背后藏着一部波澜壮阔的经济、技术与社会变迁史。
今天,就让我们揭开酱油的神秘面纱,探寻它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酱油在中国的“逆袭之路”

别看酱油如今在中餐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家家户户厨房必备、每餐必用的调味品,可它“加入”中华饮食的时间,和食醋相比,那可是晚了不少。
酱油最早的形态是豆酱清,也就是浮在豆酱上的那层清汁。
直到宋代,酱油才正式被写进中国人的食谱,开始在爆炒与清蒸等烹饪方式中大展身手,像《山家清供》里的酱油炒鱼虾,《吴氏中馈录》中的酱油蒸蟹,都是当时酱油入菜的经典之作。
传统酱油的制作原料十分纯粹,只有大豆、麦麸、米曲、盐水这四样。而且制作工艺遵循时令,讲究“春曲、夏酱、秋游”。

春天温润的气候适合米曲繁殖生长,而米曲里的蛋白酶、谷氨酰胺酶、淀粉酶,可是决定酱醪成熟时间、风味以及色泽的关键因素。
到了炎热的三伏天,将蒸制后的大豆、麦麸捣烂成糊,加入混合了米曲和高浓度盐水的酱醪,充分搅拌后做成酱胚,接着进行高盐稀态发酵。
白天,酱胚在烈日下暴晒,酶物质不断分解,原料中的蛋白与淀粉转化为氨基酸与还原糖;夜晚,给酱缸戴上斗笠,防止露水侵蚀,让酱味慢慢浓缩。
就这样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日晒夜露,直到酱胚变成油亮的鲜红色,秋风起时,过滤出酱胚里的浓汁,美味的头道酱油才算大功告成。
这前前后后,可是耗费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制作成本着实不低。


酱油生产力变革: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

酱油,早已成为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独特风味。但随着社会发展,其生产力不足的短板日益凸显,严重制约行业前行。
明代,酱园随之出现。因南方气候适宜微生物发酵,酱园在南方大量聚集,掀起酱园经济热潮。绍兴酱园在光绪年间,以“亲友相待”模式,在多地开设500多家分店。到上个世纪30年代,绍兴境内酱年产量达5万多缸。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推行酱园改革,实行公私合营。佛山25家酱园整合,因海天酱园规模最大,整合后企业定名为海天酱油厂。但当时酱油生产仍依赖高盐稀态发酵,制作周期长达3到6个月,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1958年,我国从苏联引进固态无盐发酵技术,将发酵时间从3个月缩至3天,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但这种速酿酱油口感差,有焦糊味和酸味,颜色黯淡。

为解决这一问题,70年代上海调味品研究所研发出低盐固态发酵法。该方法在酱胚制作时加少量盐水,控制湿度在52%左右,温度45摄氏度,发酵15天。
此方法在时间成本与味觉体验上达到平衡,深受市场欢迎,市场占有率超90%。酱油产量也随之飞速增长,1975年不足100万吨,70年代末达175万吨,90年代末突破400万吨。
配制酱油的崛起与争议

除了发酵技术的改进,酱油产量大幅增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配制酱油的出现。
传统的高盐稀态发酵和现代的低盐固态发酵酱油,都属于天然原料发酵的酿造酱油,配料表干净简单,只有大豆、麦麸、米曲、盐水这几样。而配制酱油则是工业食品时代的产物。
2000年,配制酱油定义发布,规定其以酿造酱油为主,混以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与添加剂制成。但当时对酿造酱油含量未设强制下限,给不良商家可乘之机。
为压低成本,他们大量使用添加剂,用谷氨酸钠增鲜、焦糖色提色、苯甲酸钠防腐,甚至用硫酸水解动物毛发勾兑酱油。
山梨酸钾等更多添加剂也被加入,导致酱油配料表日益繁杂,消费者难以看懂。
90年代,配制酱油之所以能广泛流行,一方面是因为价格低廉,人人都买得起;另一方面,当时正值酱油品牌跑马圈地的黄金时代。

建国初期酱园改革后,各地出现了大量国营酱油厂,这些酱油厂生产的酱油大多只在本地流通销售。
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欣和、佳佳、千禾等新生代酱油品牌诞生,加上海天、厨邦等老牌酱油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各显神通。
而那时经济刚起步的老百姓,在选择酱 油时最看重的就是价格,所以原料成本低、生产周期短(10个小时就能生产出来)的配制酱油,迅速占领了市场,像海天、李锦记等常见品牌都有生产配制酱油。
酱油行业的新变革:从“量”到“质”的追求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酱油品质要求提升,“海克斯酱油事件”让酱油配料问题备受关注。
千禾酱油前身是给海天、李锦记供应焦糖色的恒泰公司。千禾进入市场时,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需求饱和阶段。
2014年千禾大胆转型,扩大零添加酱油产量,单品当年营收占比达30.6%,显示出中国高端酱油市场需求缺口巨大。
此后,千禾酱油的产销量迅速攀升,2016年位居西南地区第一,从2016年到2021年,营收从7.7亿元增长到19.25亿元,年复合增速达20%。

在千禾的带动下,许多厂商纷纷跟进,海天、李锦记、六月鲜等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高端产品线,一些地方老酱园也重新焕发生机,专注于高端酿造酱油的生产。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2000年发布的酿造酱油标准,虽然定义上原料没有变化,但这只是推荐性标准,也就是说现代酿造酱油里也允许添加符合食品添加剂标准的物质。
这就导致市场上出现了酿造酱油与配制酱油配料表相似的情况,让消费者在选择酱油时感到困惑不已。
回顾中国酱油这100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纯粹的天然原料发酵,到工业化下添加剂的大量使用,再到如今回归对品质和健康的追求,这背后是酱油制造商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博弈。
就像我们常说的“看不见的手”,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推动着行业主要矛盾从对量的需求转变为对质的追求,而酱油配料表的变动,正是这一过程最直观的体现。
下次当你拿起酱油瓶,看着那密密麻麻的配料表时,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呢?
#酱油##科普##饮食##健康##添加剂##科技与社会讨论#
文本来源@差评君的视频内容
回帖(16):
16 # zhwy
03-23 01:41
不错,了解了
15 # zhwy
03-23 01:38
来看看了
14 # hsieh2h
03-21 19:14
了解一下
13 # hsieh2h
03-21 19:14
进来看看了
12 # 肥羊羊
03-21 12:28
搬运工作太辛苦!
11 # 肥羊羊
03-21 12:16
进来瞧一瞧 。
10 # z3960
03-21 09:18
了解信息
9 # z3960
03-21 09:18
进来看一看
8 # 任逍遥
03-21 09:00
不错,了解了
7 # 任逍遥
03-21 08:59
来看一下

全部回帖(16)»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