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茶
前言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加剧,中国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和新能源项目,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正是其中的成功典范。
位于青海共和县的塔拉滩,昔日是风沙肆虐的荒漠,如今却因光伏建设实现了清洁能源供应、生态修复与牧业发展三赢。
谁能想到,一片荒滩竟能变身为绿色奇迹?
光伏发电项目的启动与初期规划
塔拉滩,位于青海省共和县,曾经是一个典型的“戈壁荒滩”。
由于长期的风沙侵蚀,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土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甚至曾有大批牧民迁出,远离这片贫瘠的土地。
十多年前,国家却在此启动了一个大胆的项目——光伏发电基地建设。
项目的初衷是借助当地充足的日照资源和较高的风速,利用光伏发电技术来发电,同时实施生态修复,逐步恢复土地的绿化。
塔拉滩地区,地处青藏高原,海拔接近3000米,年日照时间超过1800小时,是理想的光伏发电区域。
同时,这里风力资源丰富,年风速达到每秒10米以上。
对于能源开发来说,这些资源为建设光伏发电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而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塔拉滩的生态状况令人堪忧——每年新增的荒漠化面积高达1.8万亩,草地沙化面积更是达到101.11万亩,生态恢复任务异常艰巨。
2011年,塔拉滩光伏项目正式启动,目标明确:建设一个以发电为主的光伏园区,次要目标则是通过这一项目实施治沙工程,恢复生态环境。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塔拉滩光伏园区采取了高效、低干扰的安装方式,使用钎杆钻挤压成孔工艺,光伏板的支架埋入土壤深度达到1.6米,既能够稳固支架,又能起到固定沙土的作用。
光伏板的设计使得板下区域阴凉,水分能够长期滞留,降低了水分蒸发,进一步有助于生态恢复。
塔拉滩光伏园区从一开始就没有仅仅聚焦于发电,而是通过光伏板的布设来为生态修复提供条件。随着项目的推进,这一设想逐渐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果。
光伏与生态的意外结合——自然修复与牧光互补
随着光伏板的逐步安装,塔拉滩的生态环境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从最初的发电和治沙任务开始,光伏项目的“副作用”变得愈发显著,生态环境的恢复进程超出了预期。
光伏板不仅仅起到了发电作用,更多地成为了治理沙漠、恢复草地的“隐形英雄”。
光伏园区的建设不止一次在技术上超越了传统预期。
随着光伏板的覆盖,园区内的风速明显下降,减少了风沙的侵蚀。
同时,板下区域因为阴凉效果,水分保持时间延长,有助于土壤中的水分保存。
几年的努力,塔拉滩的绿化率从建设初期的10%提升至80%以上,草地开始自发生长,沙丘得到了稳定,土壤逐渐恢复了结构。
生态修复并非由人为种植而成,而是通过自然调节机制实现的。
沙漠逐渐变绿,沙丘不再移动,土地逐渐恢复生机。
这一系列变化,并不是单纯的偶然,而是光伏板、自然调节和政府相关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3年,青海省政府在光伏园区的基础上又修建了防沙固林带,进一步增强了治理效果。
至2022年,塔拉滩光伏园区不仅成为全球最大光伏园区,还成为了国家生态转型的典范。
随着草地的恢复,原本因沙漠化退耕的牧民开始面临新问题——草长得太快,草堆积在光伏板下,影响发电效率。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塔拉滩园区尝试了“牧光互补”模式,即在光伏板下放牧,既能减少草地的杂草问题,又能充分利用羊群的自然粪肥,促进草地的更好生长。
从2012年起,塔拉滩园区逐步引入了羊群放牧,羊群的存在不仅解决了除草问题,还为牧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羊群在光伏板下吃草、排粪,形成了天然的肥料,草地因此更加旺盛。
同时,牧民也参与了电站的日常维护工作,如清洁光伏板、巡逻安全等,这为牧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塔拉滩的这一模式,逐渐成为了一个成功的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案例。
光伏板和羊群形成了自然生态与经济产业的良性循环,带动了周边地区牧民的回流。
塔拉滩光伏园区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清洁能源,还为牧民创造了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稳定电力输出与储能技术的应用
尽管塔拉滩光伏园区在生态恢复和牧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光伏发电本身的间歇性问题依然存在。
光伏发电受制于阳光强度和天气变化,因此如何稳定地输出电力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塔拉滩光伏园区与附近的龙羊峡水电站,实现了“水光互补”模式。
通过这种方式,光伏电站和水电站可以相互调节电力输出,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晴天时,光伏电站输出电力,水电站则稍作“让步”;而在阴天或光照较弱的情况下,水电站则承担更多电力供应的责任,保证电网的稳定。
除了水光互补,塔拉滩还通过储能技术提升了电力的使用效率。
2023年,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压直挂储能电站在塔拉滩投产,成为区域电力系统的关键一环。
该储能电站可以在晴天将电能储存起来,在夜间或阴天时释放出来,保证了电力的稳定供应。
通过这种智能调度与储能技术的结合,塔拉滩成功实现了光伏电力的高效储存与调度。
从光伏发电到储能,再到智能调度和电力的稳定输出,塔拉滩光伏园区打通了新能源产业的全流程。
通过技术和生态的深度融合,塔拉滩不仅成功为周边区域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还推动了清洁能源的普及,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
塔拉滩光伏园区的成功,展示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大胆探索与创新。
通过光伏发电与生态修复、牧业发展相结合的独特模式,塔拉滩不仅为国家提供了清洁能源,还为当地的生态恢复和牧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一项目的成功,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期,也成为了全球绿色转型的重要示范。
正如塔拉滩项目技术主管所说:“光伏板铺完了,故事才刚开始。”
这一成功案例证明了,通过先进技术、生态智慧和产业融合,新能源项目不仅能解决能源问题,还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生态、能源、产业的共赢。
未来,类似的创新模式将在更多地区推广,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
在青藏高原,我们解锁了太阳能的一万种打开方式|碳案。36氪.2023-09-12.
青海塔拉滩光伏产业园:既是电站 也是牧场.中国新闻网.2021-06-21.
探寻青海塔拉滩的生态转型之路.玉树科协.2024-11-27.
绿电焕新“沙戈荒”——探访国家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塔拉滩华能项目.中国能源新闻网.2024-12-27.
沿着黄河遇见海丨青海塔拉滩:从荒滩到全球最大光伏发电园区.中新网.2023-11-22.
回帖(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