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二次"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外长级磋商于华盛顿闭幕。尽管美日澳印四国各自盘算不同,但在应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问题上形成罕见共识——以华盛顿为轴心的"印太稀土联盟"破土而出,与此同时中国时隔29年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
一桌麻将,凑齐了四个人,牌局叫“稀土”
七月初的华盛顿,气候和政治一样热。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四个国家的外长坐到了一起,正式启动了“四方关键矿产倡议”。这事儿新鲜,因为“四方安全对话”这个平台,以前聊的都是航母和军演,这还是头一回把主角换成了矿山里的石头。
美国国务卿把话讲得很明白:我们哥儿几个得联手,建一个没有“中国制造”的矿产供应链。潜台词就是,不能再让我们的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命根子一样的军工,被一种叫“稀土”的东西卡住脖子。这个联盟的成立,仪式感满满,新闻稿写得滴水不漏,看起来声势浩大。
看似铁板一块,其实心里各有各的算盘
但这联盟真那么铁吗?脚跟还没站稳,裂缝就清晰可见。大家都是一个桌上吃饭的,但筷子伸向哪盘菜,心里都有数。日本和美国,为了几斤牛肉、几袋大米的关税,在谈判桌上吵得不可开交。东京的态度很硬:想让我们牺牲农民的利益,门儿都没有。
印度那边,姿态上配合,行动上却很诚实。乳制品和农业是印度的“龙之逆鳞”,碰都不能碰。更别提美国在别处的地缘小动作,时常让新德里心里不爽。
澳大利亚的角色最耐人寻味。嘴上跟盟友喊着一样的口号,身体却悄悄转向。五角大楼那边刚传出点风声,说可能要退出“奥库斯”核潜艇协议,澳大利亚扭头就加强了和中国的互动。
说白了,这更像一场“同声传译”式的合作:嘴上说的都一样,心里想的,翻译过来可能全是生意和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嘴上喊着要戒断,身体却比谁都诚实
要说焦虑,没人比美国更焦虑。
稀土,这个听起来土里土气的名字,却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小到手机芯片,大到F-35战斗机,缺了它都得趴窝。而F-35的大部分稀土供应链,终点都指向中国。
这依赖有多深?美国官员自己都承认,要想彻底摆脱,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时间和努力。这就有点意思了。一方面,美国军工离不开中国的稀土。另一方面,华盛顿的政客们又在国会山大声疾呼,要求中国放开出口,甚至要对“特定国家”的矿产加征惩罚性关税。
一边求着你卖,一边威胁要罚你。这种拧巴的操作,像极了一个想戒烟又忍不住要点上一根的老烟枪,既痛苦又矛盾。
这边敲锣打鼓,那边却在悄悄地立规矩、换大将
华盛顿开会那天,北京没闲着。同一天,一部沉睡了近三十年的法律——《矿产资源法》,完成了“推倒重来”式的大修,正式生效。新法开宗明义,第一条就写着“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
这不仅仅是改几个字那么简单。稀土、锂矿这些宝贝疙瘩,被正式列入“战略性矿产目录”,从此有了“护身符”。怎么开采、谁来审批、能不能出口、技术给不给转让,全都有了更严的规矩。
法律的墨迹未干,人事变动的消息就传来了。
中国稀土集团,这个全球最大的稀土航母,从总经理到副总,再到董事会,进行了一轮大换血。新上任的团队,明显更年轻,也更有国际视野。
这信号再清晰不过:中国对稀土的管理,正在从粗放走向精细。以后,民用和军工的口子会分得更清。民用申请,集团说了算,专业评估。军工出口,对不起,规范、安全、风险评估,一样不能少,甚至可能要和你亮出技术参数的诚意挂钩。
真正的战场,从来不在会议室里
这场博弈,表面看是几个国家争几座矿山,里子却是产业链控制权和国际规则制定权的世纪之战。美国想拉个群,建个“去中国化”的朋友圈。
可问题是,群建好了,活谁干?日本没技术,印度没基建,澳大利亚没钱。就算大家凑份子在马来西亚建了工厂,也始终造不出五角大楼想要的那种高纯度稀土。因为最核心的分离提纯技术,那道墙,西方至今没能翻过去。
至于从电子垃圾里回收,或者研发替代品,听起来很美,但高昂的成本、巨大的技术差距和漫长的研发周期,都是绕不过去的坎。
中国则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你喊你的联盟,我修我的制度。一方面,用法律给自家的资源画好红线。另一方面,深入中亚和非洲,和那些手握资源的国家深度合作,打造一个“外部供给—内部冶炼—市场调配”的稳定闭环。
华盛顿会议厅的灯光会熄灭,政客们的握手照也会很快被新的头条取代。但实验室里的毫克之争,矿山深处的持续耕耘,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技术的鸿沟,不会因为一纸盟约而自动填平。四十年前那句“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结语
华盛顿的会议厅灯光熄灭,四国外长的握手画面登上全球头条。而在江西赣州,中国稀土集团新建的智能冶炼厂内,机械臂正将99.9999%纯度的高端磁材装入印着“国家战略储备”字样的特制容器。美国地质调查局最新报告在鲁比奥办公桌上摊开——中国稀土产量仍占全球72%。
他望向窗外白宫草坪,那里停着总统专车“野兽”,其防弹玻璃中的稀土材料,依然来自太平洋彼岸。技术的鸿沟不会因一纸盟约消失,正如40年前邓小平所言:“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场围绕“工业维生素”的世纪博弈,胜负手从不在会议室,而在实验室的烧杯与矿山的钻机深处。
回帖(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