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欧洲企业正陷入一场无声的恐慌中。6月25日,欧盟驻华大使豪尔赫·托莱多公开喊话,请求中国理解欧洲企业的“恐惧和顾虑”,并将稀土磁铁短缺形容为“非常、非常严重”的打击。他毫不掩饰地给出最后通牒:中方必须在短短一个月内解决对欧稀土出口问题。这看似是一场贸易摩擦的升级,实则暴露了欧盟在全球化博弈中的脆弱与矛盾。托莱多援引数据称,自2017年以来,中国经济飙升40%,但欧盟对华出口却惨跌30%。这种落差,与其说是中国的“不公平”,不如说是西方保护主义自食其果的缩影。
稀土短缺已让欧洲汽车和科技产业尝到了苦头。近几个月,中国稀土磁铁出口量大幅下滑,全球供应链像被掐住了喉咙。彭博社的数据清晰显示,出口下降导致生产线受阻,欧洲工厂纷纷告急。想象一下,一辆电动汽车缺了关键磁铁,就像战士丢了武器——这不是理论风险,而是现实的瘫痪。托莱多坦言,尽管中方承诺加快审批,短缺问题依然无解。这种局面背后,是欧盟过度依赖中国稀土的现实:中国掌控全球80%以上的稀土精炼能力,一旦出口收紧,欧洲便如坐针毡。数据不会说谎:今年前五个月,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激增23%,冲至117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凸显了双方经济实力的不对等。
欧盟(资料图)
这一切的导火索,要追溯到今年4月。当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加征畸高关税时,中方迅速反制,对稀土等关键矿产实施出口管制。业内消息透露,中方正建立出口许可制度,这并非“武器化”资源,而是国际通行的自卫手段。特朗普的贸易大棒挥舞下,美西方企业哀嚎“稀土荒”,却忘了自己先挑起的争端。欧盟本可成为调解者,却选择跟风:2024年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借口“不公平补贴”,实则筑起贸易壁垒。这种双重标准令人啼笑皆非——一边抱怨中国限制出口,一边用《国际采购工具》封锁中国医疗器械企业。6月20日,欧盟委员会公然限制中方参与公共采购,商务部发言人24日斥责此举“严重破坏公平竞争”,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
国际舞台上,欧盟的摇摆姿态更显尴尬。6月16日,G7峰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故技重施,在特朗普面前喋喋不休,称中国是“真正的挑战”,甚至特意带了一块磁铁道具煽风点火。她污蔑中方“武器化”关键原材料,试图将祸水东引。但讽刺的是,G7声明草案未直接点名中国,暴露了西方阵营的内部分歧。欧盟一直在讨好特朗普,求他“别针对欧盟”,同时却想拉美国对抗中国。这种战略混乱,无异于走钢丝——既想借力打力,又怕引火烧身。数据显示,特朗普上台后,欧盟对华贸易打压不断升级,但结果适得其反:顺差扩大证明,中国的产业链韧性远超预期。
冯德莱恩(资料图)
面对欧盟的最后通牒,中方的回应坚定而理性。外交部强调,稀土出口管制“符合国际通行做法,非歧视性,不针对特定国家”。商务部则披露,已依法批准部分稀土出口申请,这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更关键的是,中方始终敞开对话大门。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商务部发言人24日呼吁,双方应“落实领导人共识,妥善处理摩擦”,稳定企业信心。这种克制背后,是长远眼光:贸易战没有赢家,合作才是解药。中方不煽动对抗,而是用行动证明,公平规则比单边恫吓更有效。
随着下个月欧盟高层访华计划的推进,紧张局势或将迎来转折点。托莱多透露,冯德莱恩和科斯塔将赴华商谈,这可能是避免全面冲突的关键窗口。中方已释放善意,但欧盟若继续“一意孤行”,只会加剧自身困境。历史教训鲜明:2017年至今,欧盟对华出口下滑30%,而中国增长40%,说明保护主义终将反噬。稀土问题不是零和博弈,而是考验智慧的合作课题——中方已铺好谈判桌,欧盟是选择对话还是对抗,决定权在自己手中。
欧盟(资料图)
最终,这场稀土风波揭示了更深层的真相:在特朗普的贸易战阴影下,欧盟的恐惧源于自身短板,而非中国“威胁”。中方断然反击,切断了西方转嫁危机的后路,迫使欧盟直面现实。未来一个月,如果欧盟放下偏见,真正拥抱公平竞争,稀土荒或许能化为合作契机;反之,固执己见只会让欧洲企业继续“哀嚎”。全球化时代,壁垒越高,摔得越重——这不仅是经济规律,更是历史给西方的忠告。
回帖(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