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3分钟狂卖20万台!小米96度电跑出近800公里,物理学不存在了?
当 6 月 26 日小米 yu7 在三分钟内售出超 20 万台的消息刷屏时,不少人虽惊叹于这一数字,却也觉得一切尽在情理之中。在当下的市场语境里,小米 yu7 早已超越了普通汽车的范畴,摇身一变成为极具吸引力的 “理财标的” ,其火爆程度似乎从一开始就已注定。回顾市场上那些因 “炒作” 而热度飙升的案例,泡泡玛特的拉波波堪称经典。成本不过两位数的塑胶玩偶,凭借市场形成的共识,普通款从 99 元被炒至上千元,珍稀版本更是拍出天价,就连周边产业也跟着赚得盆满钵满。而小米 yu7,既有雷军的强力背书,又有庞大米粉群体的支持,再加上小米汽车一期工厂 24 小时不间断生产带来的产能限制,从投资角度看,俨然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此前小米su7上市时,F 码在二手平台被炒到近万元,车辆交付后还能溢价出售,即便遭遇事故和产品负面事件,销量和保值率依旧坚挺,这些都为小米 yu7 的热销奠定了基础。如今,小米 yu7 吸引了多类人群争相入局。职业黄牛为了红利,动用多部手机疯狂抢占购买名额;纯路人抱着 “不抢白不抢” 的心态,期待通过转卖获取利润,5000 元的大定,即便只加价 1000 元,也能获得 20% 的纯利润;尝鲜群体则希望先体验新车,无论是用于展示还是自媒体创作,之后再转手卖出,而小米汽车坚挺的二手市场价格,让他们即便贷款购车也无需承担太大成本,甚至可能在享受驾驶乐趣的同时还能盈利。这三类人群共同推动着小米 yu7 的抢购热潮。然而,真正让小米 yu7 引发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议的,还是其堪称 “炸裂” 的续航表现。发布会上,雷军公布了三个版本的续航数据,其中后驱单电机版本标称 CLTC 续航达到 835 公里。但 CLTC 标准是在理想环境下的测试,实际用车过程中,风阻、载重、空调使用、驾驶风格等因素都会对续航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多数车辆都难以达到 CLTC 测试成绩,这就衍生出了 “续航达成率” 的概念。令人惊讶的是,小米 yu7 不仅在 CLTC 成绩测试中表现优异,在汽车网站的续航达成率测试中更是脱颖而出。其单电机 96 度电池,CLTC 理论值 835 公里,除去动能回收,百公里电耗仅约 11.5 度。对比极氪 7X、蔚来 ES6、阿维塔等车型,即便它们拥有相同甚至更大容量的电池,续航表现却远不及小米 yu7,甚至一些比 yu7 更小更轻的车型,同样的电池包也无法跑出这样的电耗。起初,有人怀疑小米针对 CLTC 测试进行了专门优化,毕竟此前小米su7 ultra 就曾因续航虚标引发争议。但在汽车之家和易车网的测试中,小米 yu7 再次交出了令人震惊的答卷。汽车之家测出标准版续航 756 公里,续航达成率超 90%;易车网的测试结果更是惊人,在两人驾乘、一半市区一半高速(高速均速 80 公里每小时,市区均速 40 公里每小时)的工况下,标准版续航达到 784 公里,续航达成率高达 93.9%,百公里电耗仅 12.3 度,比不少纯电轿车还要省电。这意味着小米 yu7 充满电真的有可能行驶 800 公里,远超同电量车型。如此巨大的差距,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小米 yu7 真的只用了 96 度电池吗?如果是,那其他车企这么多年都在做什么?尽管小米曾解释,全车四十多处风阻优化和电子电气架构优化带来了续航提升,但这样的解释似乎并不能完全平息质疑。毕竟,如果小米这个汽车界的 “新人” 都能取得如此成绩,那传统车企又该如何自处?当然,小米 yu7 续航的真正考验,还在于大规模交付后车主的实际使用体验。不可否认的是,小米 yu7 凭借独特的金融属性、吸睛的外观和出色的续航,已在车市投下一枚重磅炸弹,20 万到 40 万价格段的大量用户被其吸引,甚至引发部分车型推出补贴政策进行 “自救”。市场上对小米 yu7 的质疑声也从未间断,从芯片到刹车片,从材料到各种细节,都成了讨论焦点。但我们更应该思考小米的可借鉴之处。从su7到 yu7,小米似乎并没有惊世骇俗的黑科技,车内预埋磁吸点、设置滑轨等设计看似简单,为何其他车企想不到或不愿做?根本原因在于,多数车企将经销商视为核心客户,追求噱头和利润,而小米却站在用户角度,关注用户需求并融入产品设计,这或许就是小米与其他车企最大的差别。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或许能为行业带来新的思考和变革。
回帖(16):全部回帖(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