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前言·】——》
没有统一宗教,却有全国统一秩序,中国怎么做到几十年间,就把世界看呆了?
德国专家的核心观点与历史对比
2024年9月,德国波恩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访谈节目里,一位教授丢出一句话,把主持人都问懵了。
他说:“中国快速崛起的一个结构性优势,是没有覆盖全民族的宗教系统。”
这位专家话音一落,观众区立刻热议。
他继续说,宗教对立导致的国家分裂,在历史上数不胜数,中国少掉了这个炸药桶,走得自然稳。
他举了黎巴嫩,1975年到1990年,15年内战,直接起因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内部教派冲突。
政治制度、军队架构、税收预算,全部被宗教绑架。
结果经济体系崩溃,贫民窟扩散到首都。
联合国给的数据显示,1990年黎巴嫩人均GDP比开战前倒退了近一半。
中国历史上,没有这种情况。
唐代宗教开放,宋代政治稳定,明清时期社会凝聚力大,几次改朝换代,宗教没掀起分裂。
2021年,中国信教人口约2亿,占总人口15%,没有哪个宗教超过5%。
广泛的是佛教,区域性明显的是伊斯兰教,多集中于西部;基督教与天主教信众分布相对均衡。
各教信徒数量维持在小比例,形成了分散、不冲突、低政治化的局面。
对比一下西方。美国,基督教信徒约占总人口70%。法国,天主教长期占主导。美国社会撕裂越来越明显,比如堕胎法案,根本不是公共卫生议题,完全被宗教势力操控。
德国自己也经历过宗教分裂的代价。
16世纪马丁·路德引发宗教改革,德意志陷入200多年内战。
到了三十年战争,新教和天主教打得尸横遍野,普法尔茨人口消失三成,部分城市百姓从两万人掉到四千人。
专家结论不复杂:中国有宗教,但没让宗教主导,这点,西方国家学不来。
中国宗教历史与西方对比
唐代的长安,街头可以看到佛寺、道观、景教堂、摩尼教庙都开门迎人。
白居易的邻居,可能是和尚,隔壁可能是拜火教徒,朝廷不干涉,老百姓也不冲突,街上卖馒头的和念经的喝一样的米汤。
明清时代的伊斯兰教,在中原扎根得非常深。
不是靠武装,不是靠圣战,是直接用儒家语汇解释教义。
像王岱舆这样的大阿訇,写出来的《正教真诠》开篇第一句,就是“道在天人之间”,这就是文化对话。
相反,西方宗教史,血腥到惊人。
三十年战争是第一场现代宗教战争,也是人口损失最惨的一场。
除了大规模屠杀,还有饥荒和瘟疫,军队抢光村庄粮食,结果自家也饿死一批。
再往近看,90年代的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主打东正教,克罗地亚信天主教,波黑信伊斯兰,打了10年仗,20多万人死,南联盟彻底解体。
美国和北约介入也压不住火,全因为宗教认同和民族认同绑在一起。
反观中国,历朝历代变更再激烈,也没出现宗教分裂型内战。
太平天国搞了一次模仿基督教的叛乱,被镇压后,再没人敢。
到了近代,宗教基本都变成了,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进香是旅游,礼拜是社交,信仰不进课堂、不写入法律、不当政策参考。
西方信宗教,亚洲讲家族。
中国讲“祖宗”,西方喊“上帝”,这思路本质上,决定了国家制度的稳定程度。
中国宗教管理政策与实践
1982年中国宪法明确写进一句话:“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这句话看起来平常,背后是法律、政治、文化三条线共同配合。
国家规定宗教自由,也画清红线——信仰不许干政,不许受外部操控。
这条原则,1979年就开始酝酿,2004年出台《宗教事务条例》,落地第一件事:宗教场所必须依法登记,神职人员要有备案,宗教出版物不能私印。
一旦宗教组织脱离管理,境外势力就可能进来掺和,背后哪国,什么目的,全说不清。
2000年以后,“独立自主自办宗教”成了标准表达。
比如清真寺讲经,得先过语义审查;教堂不能随意扩建扩声系统;佛教寺院不能做“大师”“法王”等称号炒作。
这跟欧美完全两码事。
2018年,“宗教中国化”这个概念被正式提出。
说白了,就是让各大宗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交集。
举个例子:佛教界提倡“人间佛教”,寺庙活动融入环保宣传、慈善助学;
伊斯兰教机构组织技能培训班,教年轻人做生意、搞养殖、考证书。
杭州灵隐寺是个典型。
2019年,灵隐寺带动周边文旅产业,年收入超过10亿元,民宿、文创、素斋生意火到排队。
寺院禁止高价法事、禁止迷信推销,讲经内容全程备案,开讲前要先交材料、过审核。
宗教赚钱不是问题,问题在“怎么赚”。
宗教被允许依法经营,不能像国外某些电视布道会那样,收捐款收到亿级,还避税。
再看新疆和田,伊斯兰教在这片区域历史久,信徒多。
政府通过清真寺组织信众学习技能,比如电焊、电商运营、果品种植。
2020年,和田地区脱贫率达到99%,靠的不是单一补贴,而是就业+培训+宗教协作三管齐下。
中国做到了分清信仰,和管理的边界。
不能政教合一,也不能政教对立,要的是秩序里的多元,而不是冲突里的统一。
文化传统与社会凝聚力
讲宗教,就绕不开文化。
德国专家说得直白:中国没统一宗教,是因为中国文化把‘信仰’这个功能提前给替代了。
怎么替代的?两个关键词:祖先崇拜,儒家伦理。
儒家不是宗教,却管得比宗教还宽。家、国、礼、法都包。比如“孝”这个概念,不用神明来约束,是靠亲情本能推动。
春节回家、清明扫墓,都是“祭祖”的文化延续。
不是求神灵保佑,而是表达家族情感连接。这种情感一旦普及,社会认同感就自动建立。
2023年春节,全国返乡总人次达34亿。
这个数字背后,是亿万人不靠神指引,靠血脉回到出生地、家庭、祖屋。
祖先崇拜在中国,其实就是“非神圣的信仰”。
没神职人员,也没统一经典,却能让一代代人坚持家庭责任,尊重历史传承。
孔子一句“未知生,焉知死”,直接把人拉回现实:别想来世,先把今生过好。
2022年《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统计,90后中68%认同“家族传承”观念,愿意照顾老人、留家置业、传承家规。
这种集体观念,其实是宗教世界里最难做到的,西方社会动不动“个人至上”,结果社会断裂越来越严重。
还有一点很关键:中国人更信“实用”,少讲“救赎”。
讲点数字,2023年全球STEM毕业生中,中国占了40%,华为一家企业,当年研发投入超过200亿美元,5G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一。
宗教国家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神权优先,科学常常要靠边站,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教廷,连日心说都能封杀;伊斯兰国家里的女性教育权,到今天还有争议。
中国人眼里,科学技术才是“立国之本”,越往现实靠,越有结果。
2018年港珠澳大桥建成,工程师来自香港、珠海、澳门,不同宗教背景、语言体系,却能日夜配合干工程,没人谈信仰,全都对齐时间表、任务书、质量线。
这种“统一中求差异”的能力,本质上来自文化宽容+制度弹性。
不是没宗教,而是宗教不至上,不是没信仰,而是信仰不能凌驾于国家秩序之上。
参考资料
1. 环球时报. (2024). 《德国专家访谈:中国宗教政策是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