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搞信仰,搞到宇航员都带着《圣经》上太空,中国人却把“敬鬼神而远之”写进兵法。帕罗博士在山巅等来了科学家,结果发现中国这边,科学家压根不走这条道。
不是不敬,是不信。不是不懂,是看透。姜子牙打仗遇雷暴,天上吼,地上抖,别人吓傻了,他冷静得像个工程师,拿出地图继续推进。
三千年前一场战争,定了中国人信仰的主基调:天意靠不住,胜负靠脑子。到黄旭华这儿,连信仰都进化成了核潜艇。这,就是中国式信仰的进化链。接下来,咱们细说。
姜子牙的“无神论”决策
武王伐纣这一场大戏,基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转折。
这场战争,打的可不仅仅是商朝的灭亡,更是对整个信仰体系的彻底冲击。那时候,天象和鬼神几乎是每个重要决策的标准,但到了姜子牙这儿,事情可就不那么简单了。
有人曾说,姜子牙可以封神,掌控天命,但他偏偏没有上神榜。为什么?因为姜子牙是个“实用主义者”,他的“神”是战略,而非神灵。
在武王出征商纣时,到了汜水牛头山,天气突变,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战马惊恐。照理说,这可是个“天意”的信号:上天不允许你继续前进,神灵在警告你。但姜子牙的反应却是:“天意”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怎么应对这种情况。
他冷静得很,反而用天象作为推动力,继续推进。这种看似“无神”的决策,让当时的人们感到震惊,但也正是因为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周武王才能最终成功击败商纣,建立周朝。
姜子牙无神论的信仰,成为了后世中国人理性思考的基础——天象可解,但最终能决定一切的是人自己的智慧与行动。
如果信仰神灵,最终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而人,才是真正的主宰。从此,中国人开始有了对天命的不同理解,不再盲目信仰鬼神,而是注重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
这场战争的意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人树立了理性的信仰基础——人掌控命运,天象不过是旁观者。这份“无神论”信仰,成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易中天与信仰的实用主义
如果说姜子牙是中国无神论的历史源头,那易中天则是现代中国对信仰的透彻解读。易中天,这位文化学者,把中国的信仰看得非常明白。
他说:“我们信的,根本不是宗教信仰,而是实用主义。”这句话,揭示了中国人不信神、也不信宗教的根本原因:他们注重的是实际效用。
易中天的这种看法,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更是对现代社会信仰的一种回应。在他看来,中国人虽然有敬鬼神的传统,但更多的是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而不是宗教上的虔诚。
比如,中国人拜佛,不是因为佛祖能庇佑他们,而是期望通过“祈福”来达到一种心灵的平衡,或是希望通过“拜一拜”来获得一份安慰和希望。这种信仰行为,表面上是宗教的形式,但背后的动机却与其他宗教国家的虔诚信仰完全不同。
这种“实用主义信仰”体现在各个层面,无论是中国古代的“风水”,还是今天的“拜科技”。
易中天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讲述了中国人如何从不信神、到不信宗教、再到不迷信任何事物,最终形成了一种超越宗教的“理性”信仰体系。这种思维模式,让中国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变得更加鲜明。
实用主义才是中国人信仰的精髓,这一点在易中天的作品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无神论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立场。在他们看来,信仰什么,能带来什么实用的效益,才是最重要的。
黄旭华与共主义信仰的传承
说到现代中国的信仰,不得不提的就是黄旭华。这位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信仰,不是宗教,也不是神灵,而是对祖国和科技的无限忠诚。
黄旭华,这位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科学家,在接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说:“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这一句简短的话,浓缩了他一生的信仰。
黄旭华的信仰,正是现代中国无神论的体现。对他而言,共主义和国家发展才是最值得追求的信仰,这份信仰不仅仅是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更是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执着追求。
在那个科研设备匮乏的年代,黄旭华与团队在完全没有现成模型和图纸的情况下,凭借着“算盘”和“计算尺”,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最终成功设计出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
面对国际封锁,他和团队不屈不挠,凭借自己的一点一滴努力,最终突破了技术封锁,实现了中国从无到有的伟大飞跃。
黄旭华的信仰,是共主义信仰与科学理性完美结合的体现。这种信仰的背后,正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于“实用主义”的坚持与对国家、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
通过黄旭华这样的先锋人物,我们看到,无神论并非空洞的虚无,而是充实的实际行动,是让国家强大的根本力量。
通过姜子牙到黄旭华的历史脉络,我们看到中国信仰的进化:从无神的“理性思考”,到共主义信仰的无私奉献。正是这种对理性与实用的推崇,成就了中国现代社会中对信仰的独特理解:信仰,不是对虚无的追随,而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改造与对理性力量的崇拜。
回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