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搜索| 消息
主题:火车上挥锤破窗事件 没达到破窗应急预案紧急程度 生命总比玻璃更贵
z3960发表于 2025-07-08 08:14
这么说就伤感情了!火车上挥锤破窗事件,5日铁路部门出来解释了,通篇读下来,没有一个歉字,也没一个谢字,整体表达的意思是,“没达到破窗应急预案紧急程度”。

事后看,可能真是这么回事。但在应急状况下、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极端气候下、封闭空间中、个体身心承受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不一样!所以这时候,铁路部门求理解,心情可以理解,可是更需要理解的难道不是一火车的乘客吗?不是以为见义勇为、紧急避险的挥锤破窗的乘客吗?如果这个核心的“点”不理解,铁路部门这么说,公众就很难找到“共情点”。
按照铁路说法,晚上8点多的事故,9点样子,能够开窗通气的气窗都打开了,但还是有3号车厢的一名50多岁女性旅客反映头晕。说明什么?人的体质有差异,通风效果还不够,还处在乘客认为安全不确定的紧急状况中。而挥锤破窗,正好就在3号车厢,是在旅客头晕、过了一个小时的10点4分。而且,砸完1小时20多分钟后,这趟火车才恢复运行。所以事后看,不到“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有可能,但到不到破窗的紧急程度,判断不一样,个体有差异。因此公众更希望像对生命的一种防卫一样,给予更多理解——你可以不把他当英雄,但不要把他当作对生命的防卫过当。

是的,见义勇为和寻衅滋事,有时候就在一念之间,一个判断的差异之间,甚至是一条人命之间。所幸的是,这次事故没有造成涉及生命的严重后果,但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至于砸的乘客没被拘留,公众也是认可的,处理是得当的。批评教育放行了,公众也没说过分了,没说非要道个谢。体现了生命至上,体恤了朴素心理。
但铁路部门所说的开了多少窗、调了多少水,则都是应该的。你面对的是一车人的生命,是服务消费行为,是乘客体验的权利,没什么可以解释的。这么多乘客消费者,能够挺下来、能够不索赔,已经很善意、很幸运了,应该歉意满满了。难道不是吗?
一扇窗砸碎了补补很容易,人对生命高高托举的一颗心如果破碎了,补起来就很难了。
这起事故处置,跟去年7月30日开往北京丰台的一班列车因暴雨而突发事故、中途停留的处置效果,感觉没法比。公众是有最基本的同理心的。女列车员哽咽着安抚乘客时说的一句“穿了这身衣服,我得对得起大家”,立即让乘客安定下来。她给人的是一种责任感、体恤感和人心的融入感。而不是一番硬生生的不让砸、不能跳,不是现场把人带走。

常识告诉我们,密闭车厢里、高温天气下,尤其在突发的紧急情况下,在什么时候脱离事故危险没有保证的情况下,通风够不够、到没到破窗的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是和乘客身心反应有区别的。事后看,确实没问题。但事后评估和突发时的应急反应是两码事。如果事中承诺,确保多长时间修复,承诺所有乘客不会出现生命健康危险、不会让你不舒服,行,砸了就赔,带走无妨。如果不能呢?如果没有呢?如果因为事后确实修复了,确实没死人,就说当时“没达到破窗应急预案紧急程度”,那就显得有点傲慢了。你关起门来总结时可以这么说。对公众高度关注的、具有争议的处置案例,不妨谦虚点。回应中的这些,都可以讲,但讲完之后表个态、道个歉,说自己做得还不完善,那就让人共情了,人就释然了。
这件事,没人在争议中要追究谁的责任,是希望不要追究砸车人的责任。希望铁路部门和其他部门一样,遇到类似紧急情况时,包容公众自救,鼓励公众自救。它应该成公共安全的一堂课、成为一种技能。生命至上诚可贵,一块玻璃能有多贵?
回帖(16):
16 # zhwy
07-10 12:18
也就看看
15 # zhwy
07-10 12:16
了解一下
14 # zhwy
07-10 12:16
来看一看
13 # 肥羊羊
07-09 02:09
开心每一天
12 # 肥羊羊
07-09 02:08
已经了解了
11 # 肥羊羊
07-09 02:08
过来瞧一瞧
10 # huwg
07-09 01:45
谢谢分享
9 # huwg
07-09 01:44
了解一下
8 # huwg
07-09 01:44
来看看了
7 # 任逍遥
07-09 00:31
不错,了解了

全部回帖(16)»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