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北京带不动周边?揭秘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被卡脖子的产业链死结
同为超一线城市,为什么北京就带不动周边城市发展呢?在我国目前的四大城市群中,似乎刚成立的成渝都比京津冀要强。你先别喷我,看完本期内容以后,我接受你的不同意见。从这四大城市群的名字,就能看出他们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一样。定位也不同。也是根据这些城市群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长三角是一体化,粤港澳是湾区、京津冀是协同发展,成渝是双城经济圈。成渝铁路第一站放眼全国只有长三角的城市具备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广东虽然经济体量大,他都做不到一体化发展。粤港澳是与旧金山、纽约湾、东京湾并驾齐驱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当然,长三角的杭州湾,同样有成为世界级湾区的可能性。东京湾成渝双城是西部的中心,西部的崛起,不缺资源,不缺产业,不缺人,唯一缺的就是经济,所以成渝叫双城经济圈。重点发展金融和科技。京津冀是协同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天津、河北跟不上北京的步伐,没有同步起来,所以未来就是协同发展。北京的经济体量,不言而喻,4万亿级别,处在我国第一梯队。北京带不动周边城市,主要的问题是他太强大,周边城市难以匹配,发展不在一个层面,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产业合作。世界500强企业,北京有54家,天津1家都没有,河北省有2家。中关村他和上海不同的是,北京的产业很少,无法像上海、深圳那样可以用产业链来带动周边城市。北京的服务业很强大,但科技、金融等在周边城市很难实现转化。比如小米,总部在北京,研发出的产品,在河北天津却没有完整生产线,主要配套工厂却在南京。整个华北是以国企,央企为主,民企不发达,经济发展也主要是靠国家投资。为了探索解决京津冀的发展,在华北地区建了两个新区,一个天津的滨海新区,另一个唐山的曹妃甸。经过几年的发展后发现并不成功。似乎单纯以开发区的形式,来解决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是不够的。或许再建一座新城,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于是就有了河北的雄安新区,和通州的城市副中心的诞生。滨海新区但雄安新区的建设,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方面,他是千年大计,是为整个国家探索未来城市发展的起步区。京津冀的发展有地理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水。所以雄安会选在白洋淀。白洋淀雄安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问题。他是未来之城,特别体现在科技化,智能化的城市生活,可以说是打造全球样板城市。雄安和通州主要是把人才分散出去。形成以北京、天津、保定、廊坊、雄安组成的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再结合天津、唐山、秦皇岛、沧州四大港口,形成湾区经济圈。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产业链的发展,对各地进行不同的产业分工,促进就业,达到平衡发展。京津冀的协同,就是要让周边城市,跟随北京的步伐,不要相差太多。要让北京的服务业能够服务京津冀区域,让金融,科技能够在河边转换成产业,做强工业。产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必须有供应链,用行政手段强制发展产业,是死路一条,没有配套,你的成本会非常高,完全不具备竞争力。长城汽车是河北的大型企业,但要在河造整车很难,他的基地分别在天津、重庆、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在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布局上基本都在外省。长城系列的坦克京津冀的产业链不完善,是北京带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前面的说的成渝都比京津冀强,是因为他有产业链。比如说重庆,他就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不出重庆市就能造整车。当年富士康进重庆时,政府就要求必须把他的上下游产业链全部带到重庆,就给你订单。这是我之前发过的内容,想了解的可以进我主要观看。关于更多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我们在评论区交流,本期内容欢迎发表你的观点,不足之处,恳请指正补充。我是张益,关注我,城市发展先知道。下期见!
回帖(10):全部回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