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科技观察|AI盛行中主流媒体公信力价值更珍贵
7月11日这个周末,AI圈依然热闹。7月11日晚22:55,月之暗面发布并开源了Kimi K2模型(kimi.com),参数规模达到1T,就是1万亿,激活参数320亿。代码能力方面支持粒子系统、可视化和3D场景等表现形式,工具调用、风格化协作以及推理、数学、规划等能力都有提升。晚23:42,阿里云通义千问全新升级Qwen Chat推出桌面端(qwen.ai/download),还能直接调用MCP,可方便集成各种外部工具。AI圈热闹的背后,不应少了内容把关人,更需要主流媒体权威、准确内容的支撑。媒体应用AI日渐盛行。7月11日,新京报传媒研究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大模型如何赋能传媒业?权威测评报告来啦》,介绍了大模型赋能传媒行业使用与满足的测评。成果显示,2025年媒体工作中使用过大模型技术的受访者比例为96.27%,比2024年提高近23个百分点。传媒工作中,大模型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大模型在工作中表现的满意度、解答专业领域知识的能力等,2025年都较2024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同时,受访的媒体从业者对AI生产虚假新闻成为受访者最担忧的问题。结合中国传媒科技微信公众号6月发布的笔者观察《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实施路径》来看,AI在媒体的应用普及率确实在持续提高。主流媒体为AI核验事实提供了基础。7月13日,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万维钢《怎么把AI使用到最高水平?》的文章。作者是一位物理学博士、科学作家。文章分享了作者对AI的四个观点:模型已经比人聪明、只要肯钻研就能到内行高度、长期跟AI交流会提升大脑求知欲、观点高于正确。同时介绍了作者使用AI的三个方法:任何想法都直接交给AI、充分利用大模型的Agent(任务分解执行)能力、向AI寻求有自身独特印记的东西。文内举了一个例子,请AI做事实核查,AI会查询主流媒体的报道,告诉用户消息是否可靠。由此可见,当前AI对事实核实的重要可行方法是基于主流媒体的权威准确信息。主流媒体对内容专业把关所带来的普遍权威、公信,仍是公众核实信息真伪的重要信息来源。在AI盛行的当下,善于把好信息事实关口的主流媒体不能缺位。权威信源是核验事实的重要方法。7月4日,明叔杂谈微信公众号发布一篇《不管多厉害的人,都可能被骗》的文章。作者是该号主理人,原新华社国际新闻记者明金维。作者提出自媒体信息满天飞的当下,避免被骗的一个方法是认真看一下信源,信源比信息本身更重要。另一个方法是自己核实,借助多个AI大模型帮助核实。笔者理解,看信源,更多的是看是否是权威信源,主流媒体的可信度就更高一些。借助AI大模型梳理核实信息真伪的基础,其实也是看信源,更多的是看是否是权威主流媒体发布的内容。AI盛行中主流媒体公信力价值更珍贵。2023年,中国传媒科技微信公众号发布了笔者的《人工智能大规模语言模型的运行逻辑与传媒应对》一文,认为随着AI生成内容的逐渐增多,对信息辨别能力的要求也会逐步提高。传统的多信源核实的方法将会遇到挑战,更多需要追根溯源的求证。这也将会对媒体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专业知识的长期积累、求真务实的严谨精神、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善于思考的逻辑能力等。在AI盛行的当下,专业内容把关人不能缺位,主流媒体公信力价值或许会更珍贵。(大众新闻 汤代禄)
回帖(4):全部回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