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经济学家凯恩斯写下一个预言:
一百年后(也就是2030年),技术进步将把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的后代每周只需要工作15个小时,就能过上富足而体面的生活。
如今,2030年近在咫尺。
我们手握AI,坐着高铁,享受着凯恩斯无法想象的生产力。但我们得到的,却是“996是福报”、“007是常态”,而夜深人静、更难熬的是对未来缺乏信心的无限循环。
为什么?
因为我们都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人类社会的核心矛盾,早已不是生产力不足,而是生产过剩与分配失衡。
我们陷入的“内卷”,到底是什么?
首先,请戳破一个幻想:内卷 ≠ 竞争。
•竞争:做大蛋糕。你发明蒸汽机,我发明发电机,我们共同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内卷:在同一块,甚至越来越小的蛋糕上相互消耗。
最经典的隐喻是 “电影院困境”:
影院里,前排有个人为了看得更清楚站了起来。很快,他身后的人、以及更多的人,都被迫站了起来。最后,所有人都站着看完了电影。
结果是:所有人都付出了站立的疲劳,却没有一个人的观影效果比最初更好。
这就是内卷,一场系统性的、被裹挟的、毫无增量的精疲力竭。我们每个人,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增长的财富,到底去哪了?
内卷的根源,真的是因为蛋糕无法再变大吗?
这只是表象。真正残酷的真相被掩盖了:
过去几十年,我们社会最大的增值品是资产(房产、金融),最大的贬值品是你的劳动。
资本回报率远远超过了劳动回报率,我们亲手创造的巨额财富,没有成比例地流向创造它的劳动者,而是过度地涌入了资产的泡沫里。
这就形成了一个致命的恶性循环:
1.分配不公 ➡️ 劳动者收入低,不敢消费。2.内需不足 ➡️ 企业赚不到钱,只能压低成本。3.压低成本 ➡️ 劳动者收入更低,分配更加不公。
看明白了吗?内卷的本质,不是努力与否的问题,而是分配结构失衡下的必然结果。
破局者,已出现
这是一条死路吗?总有人在走“难而正确的路”。
当整个行业都在“降本增效”时,有一些“反常”的企业家,却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1.京东 · 刘强东当别人裁员,他每天招聘数千名有五险一金的正式工,员工总数逼近90万。他坚持“三毛五理论”:公司赚的利润里,一大块要分给员工。京东的坚持,也支撑了90万个更有安全感的家庭。2.胖东来 · 于东来当同行追求利润最大化,他反问:“为什么不拿来给员工涨工资?员工的幸福在哪?” 他的员工薪资远超行业均值,享受各种“神仙福利”。结果是,员工用极致的服务创造了不可复制的口碑和商业奇迹。3.华为 · 任正非当面临全球围剿,华为靠什么顶住?靠的是“奋斗者为本”的全员持股。超过10万名员工是公司的主人,为自己的事业而战。这股力量,让华为屹立不倒。
这三位“破局者”,不约而同地证明了一个真理:
颠覆“员工是成本”的旧思维,确立“员工是核心资产”的新逻辑,让劳动者富裕,才是企业最强大的竞争力。
他们不是在做慈善,他们是真正看懂了商业本质的战略家。
但除了需要既得利益者意识到什么是长久之道,还需要每个人有意识地去探索,而不是等待一个标准答案。
AI时代,没有标准答案,都是技术共创的开放题目。
未来,不在别处,而在合适的生态位
解法主要有两个方向:
✅ 以劳动者、创造者为本的价值分配。
✅ 平台经济、一人公司、个体户等新的组织形式。
在内卷和AI时代,过去那种“进大厂当螺丝钉”的安稳路径正快速失效。未来真正重要的,是回答这个终极问题:
我在整个价值创造链条上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你是一个能在直播的场域下,不断提供情绪价值的沟通者吗?•你是一个能创造独特空间,比如一人居小屋的美学体验的设计师吗?•你是一个八面玲珑、能始终在不同圈子里链接不同资源的组织者吗?
• 你是一个喜欢拆卸/组装/洁癖/完美主义/能够在面对某种特定流程时就会将心注入、忘掉时间,而在看到结果满心欢喜的工程师吗?
•你能把爱好才艺做成产品,并不断精进,能获取流量和订单吗……
而且,你能不能在做到上面的某种角色便能获得心流,忘掉时间,不再焦虑迷茫?
未来的生存法则,不再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互相博弈,也不是生产者之间惨烈的内耗。
而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并不断积累自己在价值链上的位置,持续耕耘、持续发光。
当我们停止向外在一条条拥挤的赛道上相互消耗,不一定要走老路、不一定要走安全的路、不一定要走别人验证过的路。那些,就是内卷的根源。
转而向内去问自己的内心,去更加勇敢地在黑暗中摸索,去更加自信地向着那条更少人选择的路走一步、再走一步、经历挫败、看看绕路的风景,我们就为自己,也为所有人,开辟了无数条新的赛道。
这,或许才是凯恩斯100年前那个预言的真正启示。这样一个和平富足的年代,年轻人们应该更大胆,少一些看客、多一些行动。在经济大增长、军事大发展的同时,我们必然要拥抱一次文化大繁荣、思想大解放。或许,你就是下一个李白,下一个徐霞客、张衡、李时珍。即便这一次失败了,出丑了,如何呢,又能怎样?
来源:连脑
回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