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第一次俄罗斯抛出橄榄枝。但这一次,事情的意味却有些不同。
8月21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放出消息: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ROSTEC)总经理谢尔盖·切梅佐夫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
“俄罗斯可以根据中国的需求,提供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并随时提出解决方案。”
一句话,国内外立刻炸了锅。
因为大家都清楚,这背后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买卖问题,而是牵动着全球航空产业链、地缘格局、供应链安全的大事件。
对中国来说,这条新闻的分量,绝对够“刷屏”级别。为什么?因为它直接触碰了中国民用航空的一个“软肋”——航空发动机被美国掣肘的风险。
一、被“卡脖子”的痛,航空人都懂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飞机的“心脏”,是全球技术门槛最高、供应链最复杂的工业产品之一。它复杂到什么程度?一个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零件数几十万,从钛合金到单晶叶片,每一样都是顶尖科技。任何一个环节断供,整机都可能停产。
中国商飞现在的两款主力民机——C909(原ARJ21-700) 和 C919,表现各方面不错,但发动机不是自主生产:C909用的是美国GE的CF-34-10A小推力涡扇发动机;C919用的是CFM国际公司的Leap-1C(CFM是美国GE与法国赛峰的合资公司)。
这些发动机性能过硬、可靠性高,但最大的问题是——它们都是“西方血统”。一旦遇到像芯片那样的出口控制,中国的民航产业就会出现“停摆危机”。
这种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2023年,美国就在芯片、 lithography (光刻机)、高性能计算、航空材料上加强出口限制,很多人都在问:航空发动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被“卡脖子”的领域?
答案是:完全有可能。
二、中国的民航发动机需求到底有多大?
先看一组数据。根据中国商飞披露的计划,未来20年,中国需要超过 9000架 民用客机,总价值超 1.4万亿美元。发动机作为价值占比最高的部件,将形成数千亿美元的市场。
目前的现实:C909累计交付 166架,今年交付9架;C919累计交付 22架,今年交付6架(虽然不算快,但订单量非常大)。
C909的发动机CF-34-10A,签派可靠率高达 99.6%,而C919用的Leap-1C性能也比上一代CFM-56提升明显。但——重复一句——这些都是美国人说了算的产品。
供应安全,成了必须提前布局的战略问题。这也正是为什么,当俄罗斯说“我有发动机给你”,不少中国航空人会眼睛一亮——至少,这是一种可能的供应链多元化选择。
三、俄罗斯能提供什么?
切梅佐夫口中的俄罗斯发动机,主要来自 联合发动机公司(UEC),他们现在有三条主要民用航发研发线:
1.PD-8
对标法国赛峰SaM-146和GE CF-34-10A小推力涡扇,适配90座级支线客机(如C909)2022年完成核心机测试,2024年才开始首飞,目前产能极低(今年目标交付4台)预计要4-5年才能稳定量产
→ 对中国的意义:理论上可以替代CF-34-10A,但周期长、风险高,现在贸然上机会有不小风险。
2.PD-14
对标CFM Leap-1C和普惠PW1100G目标适配MC-21单通道客机(对标C919)风扇直径1.9米(Leap-1C为1.98米)、涵道比8.1(Leap-1C为11)2021年底,首架搭载PD-14的MC-21-310开始试飞2025年产能目标30台,远期年产160台有计划减重、换复合材料叶片以提升燃油效率
→ 对中国的意义:这是最可能的现实选择,因为推力、尺寸与C919的需求相近,且技术较成熟。
3.PD-35
对标罗罗Trent-1000和GE-nX35吨级大涵道比涡扇,对应宽体机现在只是验证机阶段,最早2035年才能量产→ 对中国短期无意义,因为现在我们还没在宽体客机上形成大规模民机市场。
所以,本质上,俄罗斯能给我们的“备胎”,主要就是PD-14,其次是PD-8。
四、现实难题:为什么说“换个发动机没那么简单”?
很多人会想,那就把PD-14装到C919上不就行了?可航空工程不是“乐高积木”,发动机更换涉及大量适配工作:短舱适配:挂架、气动优化、重量分布重新计算;推力曲线适配:不同发动机的响应特性和推力输出会影响全机性能;电控系统适配:FADEC(全权限数字电控系统)需要重新标定;重新取证:适航认证必须重新来一遍,这个过程少则2年,多则4-5年。
除此之外,还有维护体系的问题——俄罗斯发动机沿用的是俄制标准,中国现有航司的机务系统是偏西方标准的,是否要为俄制航发建立一整套新的备件、检修体系? 这会是大笔投入。
五、俄罗斯发动机的“口碑与隐忧”
军迷都知道,俄罗斯军用发动机的一个弱点就是寿命与可靠性。军机可以靠高频维护维持可用率,但民用航发不同——航空公司要的是高签派率、低维护成本。一旦飞机三天两头趴窝,哪怕性能再好,航司也会亏到怀疑人生。
过去的案例: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引进图-204、伊尔-96,受困于PS-90发动机的可靠性问题,最终被迫退役。俄制机型的国际民航适航认证难度比较大,影响了出口潜力。
因此,俄罗斯这次的承诺确实动听,但在执行上,需要大量验证与长期运行数据支撑。
六、那我们到底该不该接?
从战略上看,答案很明确:✅ 必须拥有西方以外的替代方案。航空发动机市场是寡头垄断格局——波音/空客绑定GE、罗罗、普惠,中国要想改变这一格局,必须建立多元化的供应体系。
从现实上看:PD-14值得关注。因其参数接近Leap-1C,未来可选作C919“第二动力方案”,为国产化做缓冲。PD-8暂时观察,其进度和可靠性仍有较多不确定。
更关键的是,如果我们与俄罗斯展开深度合作,不排除通过合资生产、零部件合作等方式,获取技术经验,这对国产CJ-1000A(C919未来国产发动机计划)有直接参考价值。
七、经济账与技术账
经济层面:
引入PD-14做第二动力源,可以增强与西方的博弈筹码,甚至可能压低采购价格——这在国际大宗民航采购中屡见不鲜。
技术层面:
在发动机领域,实际运行经验非常重要。即便我们有CJ-1000A研发在推进,但国产发动机要走完从样机到适航认证再到商业化的漫长周期,引入俄罗斯方案,能提供一段“安全缓冲期”。
八、趋势:未来的中国,不会只靠别人
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国产化,是必走之路。CJ-1000A:对标Leap-1C,预计2030年前后投入商用;CJ-2000:宽体机动力,远期规划。
俄罗斯方案更多是“备胎”,但备胎的存在,会让主力跑得更安心。在全球产业链高度政治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要建立稳定供应链,都必须有至少两套以上的技术路径。
结语
俄罗斯这次“松口”,对中国而言,不是“救世主”,但却是一枚重要的战略棋子。它意味着,中国的民用航空不会完全受制于人。它更意味着,在全球科技封锁加剧的背景下,任何工业强国都需要构建属于自己的“安全垫”。
最终,谁能笑到最后?恐怕,不是那个手握垄断权的供应商,而是那个永不停止自研脚步、同时又懂得运用国际资源的玩家。
你觉得,中国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引入俄罗斯PD-14作为C919的第二动力选项?是该积极试水,还是保持观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5年8月21日,《俄技集团:可向中国提供先进民用航空发动机》中国商飞公司官网,C909、C919项目公开数据CFM International官方新闻稿,《Leap-1C项目介绍》《航空知识》,2024年第4期,《全球民用航空发动机市场格局分析》JP Airline Fleets Database,2019-2024年中俄机型交付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