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开场那一刻,礼炮轰鸣,镜头飞过整齐得像尺子量出来的方队,天上的编队把云都切成了几段。谁最着急?不是我们自己,不是那些还在做判断的观察者,最坐不住的,反倒是海那边的那位老熟人。
他一向迷恋大场面,越是整齐划一、节奏铿锵,他越是心痒。曾经为了一场阅兵,和自家军方拉扯了好一阵。陆军刚整过队列,海军那边也在筹划仪式。人没来,心早飞过半个地球。他说自己和中国关系不错,说不认为中国在挑战美国,甚至抛出一句中国需要美国。话音刚落,直播这边的庆典还在推进,那边社交媒体上又刷出一条祝福,祝愿过一个盛大而持久的庆祝日。
这阵子他的表态有点密集。一边隔空问候金正恩,言下意味不算遮掩;一边对普京释放礼貌的热度;另一边又朝着中国抛来善意,提起当年美国帮助中国对抗侵略的历史。这套组合拳,既像示好,也像提示,更像在搭一个新桌子:要不,大家都来坐坐看。紧接着,他又甩出一句中俄朝在密谋反抗美国。这个戏剧化的转折,气氛一下子变得抽丝剥茧起来:到底是在安内,还是在攘外;到底是真想坐一桌,还是想抢剧本的导筒。
他是真的转向了吗?说白了,他更像是在修辞上往前挪了一步,在政策上踩着刹车。气势不能输,台阶得搭好。该释放的友好姿态不能少,底线也不肯松。大国之间的博弈,本就不是开关式的,要么对抗要么合作。更多时候,是边走边看,是边打边谈,是又拉又推。他这次密集发声,像是在给自己找节奏,先用温柔的语气把气氛铺出来,再用警惕的措辞把退路堵上。这么做,至少能保证在未来的博弈里,不会一上来就被扣上破坏气氛的帽子。
说到底,他也在盘算成本。押宝俄乌战场,幻想通过外部消耗重整秩序,结果战线拖长,变量越堆越多。把赌注压到印度,预期是拉一把就能起飞,可对面领导人不太给面子,还有传闻说电话都未必接得上,四方会谈也不热心。有些传闻有待官方确认,但从他最近的火气里,能闻到一点进退失据的焦味。没有中国参与,很多事就是迈不出那一步。这话不想承认,却越来越难回避。
再看日本。祝福一出,东京这边安静了一会儿。公开话术给出两层意思:绝不重蹈战争覆辙,坚持走和平之路,推进中日互惠。外界的感受很微妙。以前背后有美国这把伞,安全和经济之间分工明确。美国承诺保护,你就把经济搞好,区域里有矛盾,也能靠同盟的光环去稀释二战史观。一步一步松绑,试图把过去的阴影往后拖一点。可现在呢,伞的布面开始透风,绳子的结也松了几股。
最要命的是态势在变。要是有一天,中美决定坐下来重新摆桌,把秩序按二战后那套底层逻辑再对一遍,日本该怎么坐位?日本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很深地嵌在冷战框架里,是对立格局下的特殊产物。后来美中竞争加剧,日本又被推到了桥头位置,用来掣肘中国的崛起。这套思路下,日本能拿到不少红利,安全名义之下的产业转移、技术合作、市场溢出,都是肉眼可见的收益。
麻烦也在这。要是遏制不起作用了,要是双方开始降温,原本的桥头堡就不再稀缺。价值降低,话语权就跟着缩水。美国届时会不会还那么看重日本,会不会继续在日本大手笔投钱投技术,这些都不再是默认答案。对日本而言,最难的不是情绪的起伏,而是结构性的悬空。原有叙事一旦支撑不住,国内政坛的强硬表述就会遇到现实的拷问。观念能不能转过弯,才是硬题。
这场景特别像三方同时看一个舞台剧。主舞台灯光明亮,鼓点、脚步,步步进,节奏稳。侧边的观众席上,一个人时不时站起挥手,既要刷存在,又要拿捏分寸。后排的那排座椅上,邻座不多,心里不踏实,只好反复翻看节目单,生怕错过关键信号。戏到中段,各自的心思都写在了表情里。
这几年,外界对美国内部撕裂的关注度很高。选举、司法、产业、移民,层层叠叠。国内的牵扯越多,外部就越难聚焦。向外释放善意,是在空出一部分对外压力,好把更多资源用到内政上。这是一种务实的自救方式。也侧面说明,单凭冲突刺激经济的老路,已经走不出新风景。制造冲突容易,承担冲突的后果,难得多。
多极格局的雏形,已经在全球地图上浮出来。旧的单一中心在退火,新的区域力量在升温。中美之间,如果能找到一个既竞争又可控的平衡点,世界会更稳。美国若能从霸权想象里走出来,转向基于规则和利益捆绑的合作网络,也能卸下很多负担。日本若能从桥头堡思维里走出来,真正以邻为伴,以史为鉴,反倒能走得更久。大道至简,都是老道理,难在执行。
回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