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普京突围的唯一出路,如把占领的土地归还邻国,美欧会好好谈吗?
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一直以广阔版图著称,这份遗产源于几个世纪的积累。从15世纪末开始,莫斯科公国逐步摆脱蒙古控制,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向东扩展,吞并了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
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自封沙皇,标志着俄罗斯正式进入帝国时代。那时,俄罗斯的领土已从东欧平原延伸到伏尔加河流域,面积迅速增长。
进入17世纪,罗曼诺夫王朝继承了这种势头,向西伯利亚推进,征服了当地土著部落,直至抵达太平洋海岸。这段扩张并非单纯的土地掠夺,而是结合了探险、贸易和军事征服,形成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体系。
沙俄时期的领土获取方式多样化,既有对邻近汗国的直接吞并,也有通过条约从波兰和瑞典手中夺取波罗的海沿岸地区。18世纪彼得大帝改革后,俄罗斯更注重海军发展,向黑海和波罗的海扩张,击败奥斯曼帝国,获得克里米亚和乌克兰部分区域。
这些行动奠定了俄罗斯作为欧洲大国的基础,但也埋下了与周边国家的恩怨。到了19世纪,沙俄继续南下高加索,吞并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又向中亚推进,控制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地。
巅峰时,沙俄版图达2280万平方公里,包括阿拉斯加,但1867年出售给美国,以缓解财政压力。这段历史显示,俄罗斯的扩张往往源于战略需要,如缓冲区建设和资源获取,却也引发了长期摩擦。
苏联时代继承并强化了这种传统。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对内战和外敌入侵,通过红军统一了前沙俄领土,并向东欧扩展。二战后,苏联通过雅尔塔协议和波茨坦会议,正式吞并东普鲁士部分、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北部,又在东欧建立卫星国体系。
苏联版图达2240万平方公里,影响力辐射全球。但这种扩张并非一帆风顺,如1940年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和比萨拉比亚,引发了当地抵抗。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大部分领土,但丢失了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共和国,面积缩减至1700万平方公里。这段历程提醒我们,领土变化往往伴随权力更迭和国际博弈。
如今,俄罗斯面临的困境与历史扩张的遗产密切相关。俄乌冲突自2022年爆发以来,已持续三年多,到2025年9月,俄罗斯控制乌克兰约20%土地,包括克里米亚、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部分。
西方通过制裁施压,俄罗斯经济承受重负,石油出口转向亚洲,但无法完全弥补损失。周边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和亚美尼亚的态度趋于谨慎,日本则在千岛群岛问题上保持警惕。美国从欧洲到亚洲的多线施压,让俄罗斯陷入战略被动。
归还占领土地是否是俄罗斯摆脱困境的途径?这涉及领土让步换取谈判空间。历史上,俄罗斯曾通过出售阿拉斯加缓解危机,那次交易虽未涉及邻国和解,却展示了领土调整的灵活性。
现在,如果俄罗斯主动归还南千岛群岛部分给日本,或许能换取东京减少军事部署,并吸引投资开发远东资源。这与过去单纯军事对抗不同,能从防御转向经济合作。
日本视这些岛屿为固有领土,2025年俄罗斯暂停和平谈判,加剧紧张。若让步,日本可能提供资金,推动西伯利亚基础设施更新,从对抗到共赢的转变。
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协商解决边界,已在2008年完成东段勘界,避免争端复燃。相比沙俄时期的不平等条约,如19世纪中叶的外东北协议,那时缺乏国际监督,现在主动归还可融入联合国框架,体现求和姿态。俄罗斯依赖中国的支持,若调整历史争议区,能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深化,从资源出口转向联合开发。这与苏联时代单纯依赖军事威慑形成对比,更注重经济互惠。
在乌克兰问题上,美欧态度是关键。搜索资料显示,特朗普上台后推动美俄乌会晤,2025年8月在阿拉斯加举行初步接触,讨论土地交换。
但俄罗斯坚持保留占领区,如顿涅茨克全境,美欧则强调乌克兰主权完整,要求俄罗斯先撤军。欧盟外交代表卡拉斯表示,停火前不应讨论让步。俄罗斯若退回被占区部分,或许会视为善意信号,放松制裁,提供安全保障。
目前,无领土归还迹象,俄罗斯9月1日发动大规模袭击,乌克兰击落158架无人机,显示战场僵持。
这种策略有助于地区稳定。中国外交强调考虑各方关切,避免冲突升级影响全球供应链。俄罗斯若归还土地,能减轻两线压力,专注内部改革。相比过去依赖能源出口,现在转向东方市场,中俄贸易激增,2025年涵盖能源和太空。
领土让步可吸引投资,更新基础设施,从防御型转向开发型。美欧若见诚意,可能参与重建,避免代理战争延续。俄罗斯曾欲加入北约,却遭阻挡,现在让步或打开融入路径。
但需警惕,若美欧视作弱点,无回应,俄罗斯或加剧孤立。这要求分层推进,结合经济激励。
沙俄扩张通过武力或不平等协议获取土地,如克里米亚战争前,那时出售阿拉斯加扭转危机,但今日需更全面策略,包括安全对话更新。
主动让步可重塑形象,让各国见俄罗斯求发展而非扩张。乌克兰东部让步,能开启对话,欧盟虽强调无领土改变,但若俄罗斯先撤,谈判空间增大。
俄罗斯的出路在于平衡领土与和平。中国作为伙伴,支持通过对话化解,推动欧亚稳定。历史证明,扩张易引发冲突,和解才能长远。
回帖(3):全部回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