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领的剧变,远比想象中猛烈。几张财报、几轮融资、几次新品发布,背后是全球科技版图的重新分割。资本、创新、人才、技术,这一次一齐发力。各方角力间,谁能笑到最后,悬念正在酝酿。
OpenAI千亿美元大战,AI巨头的“烧钱速度”刷新认知
OpenAI近期向投资者披露了一组惊人数据:到2029年,现金消耗将高达1150亿美元。这一数字相比此前预期的500亿美元,直接增加了800亿,几乎翻倍。2024年,OpenAI预计消耗逾80亿美元,比年初预测高出15亿美元。2026年消耗预计超170亿美元,2027年350亿,2028年更是达到450亿美元。公司坦言,AI大模型开发的成本远超想象。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样大手笔的投入能撑多久?但OpenAI给出的答卷同样亮眼。每周约有7亿人在用ChatGPT,预计2024年ChatGPT收入将接近100亿美元,总营收有望达到130亿美元。
2030年收入目标,也从1740亿美元上调至突破2000亿美元。巨额投入带来的是市场占有率和技术领先。不过,持续扩张的成本也让外界对未来盈利能力充满疑问。AI行业的“烧钱游戏”,到底能玩多远?值得拭目以待。
苹果AI缺席,安卓厂商乘势追击,
苹果9月10日秋季发布会,iPhone 17系列新机亮相,iOS 26系统同步登场,Apple Intelligence智能系统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一AI功能在国内用户手中依旧缺席。轻薄版iPhone Air带来了设计层面的突破,AI能力却明显落后于安卓阵营。
安卓厂商正加速AI集成,技术上步步紧逼。苹果在AI应用推进缓慢,导致部分用户观望,甚至推迟换机决策。或许有人认为,苹果的品牌号召力依然强劲,但在AI成为核心卖点的时代,光靠硬件和生态锁定用户,难言稳操胜券。未来高端市场的走向,取决于AI体验的持续创新和本地化落地速度。
芯片新势力频出,英伟达Rubin流片,Arm推AI新平台
芯片行业依旧硝烟弥漫。英伟达在高盛技术会议上宣布,Rubin架构芯片已全部流片,6款产品正为上市做准备。市场对Rubin芯片的需求已达到“几千兆瓦”级别。英伟达还将于2026年底推出专为大规模上下文处理设计的Rubin CPX GPU。
与此同时,上一代的Blackwell、Hopper架构芯片在数据中心依旧大量服役。英伟达客户的芯片折旧年限长达4~6年,AI芯片的生命周期正在被不断拉长和叠加。
另一边,Arm推出了全新Lumex计算子系统平台,主打端侧AI应用,声称可提升五倍AI性能。Arm架构芯片累计出货已超2800亿颗。芯片厂商加速迭代,AI能力成为手机、PC等智能终端的必备硬件。未来,谁能在AI芯片领域胜出,直接决定产业链话语权。
微信、爱诗科技等中国AI应用加速落地,创新模式层出不穷
微信搜索近期悄然升级,深度搜索和多模态能力让用户可以用拍照、链接、公众号内容等多种方式提问。AI搜索能力正处于灰度测试,14亿月活用户将成为中国AI应用创新的最大试验田。腾讯还在为微信打造AI Agent,公众号上线“智能回复”,AI体验渗透到社交每一个细节。
AI视频创企爱诗科技在9月10日宣布完成超6000万美元B轮融资,创下国内视频生成领域最大单轮融资纪录。
公司总融资额已超8亿元,产品PixVerse跻身全球Top 50生成式AI消费移动应用第25位。视频生成大模型的潜力正在释放,爱诗科技全球用户已突破1亿。数据背后,是中国AI创新的市场规模和落地能力。
AI创业潮再起,Cognition、TML等新势力成资本焦点
AI创业公司融资不断。Cognition 9月8日宣布获超4亿美元新融资,估值升至102亿美元,超过Anysphere成为全球AI编程赛道估值最高企业。短短25天内,Cognition累计融资9亿美元。
三位创始人均为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得主,技术与资本的联姻,正在推动行业高歌猛进。短周期内多次大额融资,也引发部分资本对赛道过热的担忧——未来可能出现行业整合,头部企业并购潮或将到来。
公司6月完成20亿美元种子轮融资,估值高达120亿美元。TML认为,AI模型输出随机性根源在于GPU内核,未来通过精细控制执行流程,有望让AI结果更稳定可靠。
甲骨文市值飙升,OpenAI算力大单引发市场波动
9月10日,甲骨文股价单日暴涨35.95%,市值增加2510亿美元,创下自1992年以来最大单日涨幅。消息称,OpenAI与甲骨文签下5年期价值3000亿美元的算力服务合同。
甲骨文联合创始人Larry Ellison一度成为全球首富,身家最高4148亿美元。9月11日股价回落6.23%。投行分析师警告,甲骨文未来增长高度依赖OpenAI等单一大客户,潜在风险不可小觑。
回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