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声明:内容来源于@枢密院十号
2025年10月,一场围绕中国企业文泰科技和荷兰芯片企业安世半导体的争夺战吸引了全球目光。
荷兰在美国的操控下,试图通过法律手段强夺中资控股权。但仅仅18天后,中国的三轮精准反击彻底瓦解了这场闹剧,荷兰政府不得不低头认错。
荷兰想摘桃?没门
现为中资企业的安世半导体(Nexperia),前身是荷兰芯片巨头恩智浦旗下的一个标准业务部门。
五年前,中国的闻泰科技斥资332亿人民币,从恩智浦手中接过了这个在当时已经濒临破产的“烂摊子”。
以CEO张学政为首的中国团队,用了五年时间呕心沥血,硬是把这个企业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不仅实现了年营收超百亿,还清偿了所有历史债务,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丰收的果实刚挂上枝头,就有人想来摘桃子了。
10月1日荷兰方面利用一个所谓的“商品供应方”条款,强行暂停了功臣张学政的CEO职务,紧接着冻结了中资股东的投票权。
这还没完,他们甚至派出了托管人员,直接闯进安世半导体的荷兰总部,更换门锁,扣押中方员工的工牌,试图用这种物理手段强行接管公司。
当时,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还义正辞严地宣称,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欧洲供应链的安全”,披着一层冠冕堂皇的外衣。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
事后从阿姆斯特丹法院流出的文件,彻底撕下了这层伪装。原来,真正的导演远在大西洋彼岸的华盛顿。
文件显示,早在2025年6月,美国商务部的官员就与荷兰经济部官员进行了秘密会晤,并直接甩出一份备忘录,白纸黑字地要求:如果想避免安世半导体遭受美国“实体清单”的制裁,就必须把中国管理层赶走,将公司的控制权交到欧洲人手中。
荷兰,在这个过程中,更像是一个被推上前台的“马前卒”,以为自己能借着美国的势火中取栗,却完全低估了中方可能做出的反应。
三记重拳,18日逆转局势
面对这场赤裸裸的、带有强烈政治目的的霸凌行为,中国的回应没有停留在口头抗议上,而是迅速、精准地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第一拳,可以称之为“釜底抽薪”。
你不是抢走了在荷兰的办公室和管理权吗?好吧,但你抢走的,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法律上和地理上的“空壳”。
安世半导体最核心的制造能力,超过70%的产能,都位于中国广东东莞的工厂。所有芯片生产流程中至关重要的封装、测试等环节,都牢牢扎根在中国。
闻泰科技迅速发出内部指令,明确宣布:所有中国境内员工的薪资由中国主体发放,任何未经中国法定代表人同意的外部指令,均视为无效,员工有权拒绝执行且不构成违规。
这相当于直接告诉荷兰派来的“新老板”:你们在荷兰发的号令,到了中国的土地上,不好使了。
有报道称,不信邪的荷兰高管试图亲赴东莞工厂“宣示主权”,结果连大门都没能进去,被安保人员礼貌而坚定地拦在了外面。
这一拳,直接打空了对方抢夺的实际意义,让荷兰政府抢了“名”,却得不到“实”。
第二拳,是“精准卡喉”。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发布了对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及分包商的出口管制公告,明确禁止其向境外出口某些特定的成品元器件和核心组件。
这一下,直接掐住了命脉。那些靠着强行接管上位的荷兰临时管理层顿时傻眼了,他们满世界寻找替代供应商,却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全球超过90%的这类关键材料产能都集中在中国。
且不说能否找到替代者,即便找到了,从质量验证到稳定供货,没有半年以上的周期根本不可能完成。而这半年的空窗期,足以让安世半导体的生产线彻底停摆。
这意味着,抢到手的公司,瞬间就可能变成一个无法运转、持续失血的负担。
第三拳,最为精妙,堪称“围魏救赵”。
中国的管制措施刚一出台,最先跳脚的并非荷兰,而是欧洲的汽车产业巨头们。大众、宝马、雷诺、福特等车企纷纷拉响警报。
原因在于,汽车上使用的车规级芯片,对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极高,认证周期非常长,绝不是像手机芯片那样可以轻易临时更换供应商的。安世半导体正是欧洲汽车芯片的重要供应商之一。
断供消息一出,大众汽车直接警告,其德国主要工厂可能在11月面临停产;宝马也被曝出计划减产数万辆。
据欧洲汽车制造业协会估算,整个行业面临的潜在损失可能高达100亿欧元。
这下,压力迅速传导到了政治层面。德国总理、法国总统办公室的电话,恐怕是直接打到了荷兰首相的桌上,核心意思很明确:你荷兰惹出来的麻烦,必须尽快解决,不能连累整个欧洲的经济!
荷兰瞬间从配合美国行动的“有功之臣”,变成了千夫所指的“欧洲罪人”。这一拳,打的是欧洲的盟友,疼的却是荷兰自己,让其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
在这三记重拳的连续打击下,荷兰政府此前强硬的态度迅速软化。
不到18天,也就是10月17日,之前还嘴硬的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在面对媒体时已然是另一番姿态,,表示愿意与中方进行对话磋商,甚至提出要亲自访华谈判,并承认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对欧洲产业链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场由美荷联手发起的“抢劫”,以荷兰的“跪地求饶”式服软而暂告一段落。
这场为期仅18天的激烈博弈,看似是一场商业控制权之争,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全球产业链权力格局的深刻变迁。
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权力的来源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尖端的技术设计,更在于对核心生产能力和关键资源节点的实际控制力。
荷兰及其背后的美国,思维可能仍停留在过去那个凭借技术领先就能通吃一切的旧时代,认为掌握了高端光刻机和设计软件就能扼住他人的咽喉。
但他们或许忽略了,再精妙的设计,如果没有中国的稀土等关键原材料,就可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先进的芯片设计,如果没有中国强大而稳定的制造与封装测试能力,也很难快速转化为可用的商品;再庞大的传统工业体系,如欧洲汽车业,一旦离开了中国稳定供应的芯片,生产线也可能面临停摆的风险。
对于荷兰而言,不排除其最终会在德国、法国等欧盟主要国家的巨大压力下,寻找一个体面的方式归还安世半导体的实际控制权,因为抢来的“果实”他们确实难以消化。
而中国,无疑会更加坚定地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道路,不断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韧性和话语权。
枢密院十号:2025-10-21:荷兰称将与中方化解安世僵局
回帖(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