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搜索| 消息
主题:日本:再不阻止,很快中国就能把芯片干到当年和DVD一样的白菜价
爱我中华发表于 2025-11-03 11:23
电视屏幕亮起,一家人在昏黄客厅中摆好爆米花,静待光盘转动的“嗒——嗒”声。那个时代,VCD曾经是科技革新的象征,而现在,回头看那场变革,却像一场工业浪潮的前奏。我国当年从录像机、激光碟机时代快速转向VCD,无数用户惊呼:“哎,咱家也能看电影了!”而曾经高高在上的日本光盘、播放机厂商,也惊讶地发现——一个普通的家电产品,竟然在短短数年内,被我国制造产业用价格和规模碾压。如今,屏幕换成了芯片,战场换成了制造产线。我国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的奔跑,正像当年VCD机那样——从边缘追赶者变为价格破局者。如果当年DVD播放机从贵族家电降至千元以内甚至几百元,让全球厂商心惊;如今,中国芯片产业如果再不加以遏制,会不会迎来同样的“白菜价”时代?
从万人空巷到落寞收场,那场席卷全国的影碟机风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而言,拥有一台能够播放影像的设备,几乎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彼时,录像机凭借其笨重的机身和高昂的价格,仅仅是少数富裕家庭的专属。一场即将改变数亿人娱乐方式的技术革新,正在大洋彼岸悄然酝酿。故事要追溯到两位在美国硅谷打拼的华人工程师——姜万勐与孙燕生。他们在工作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数字技术发展的脉搏,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们脑中成型:既然音频能够通过CD实现数字化播放,那么视频是否也能通过类似的方式,存储在成本更低的CD光盘上?CD光盘的存储容量有限,而视频数据流却异常庞大。但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无数个日夜的刻苦钻研,他们最终攻克了MPEG-1视频解压缩技术,成功将大约70分钟的动态影像和伴音压缩进一张小小的CD光盘里。1992年,这项被命名为Video CD的技术专利在美国诞生。姜万勐带着这项充满潜力的技术回到了中国,与孙燕生共同创立了万燕公司。1993年,第一台万燕VCD样机问世。由于核心解码芯片需要从美国进口,加上初期研发和生产成本高昂,第一批量产的VCD播放机售价竟高达四五千元。市场的反应也因此显得颇为冷淡,万燕VCD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1995年。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和供应链的初步建立,VCD的生产成本开始下降。更重要的是,国内一些嗅觉敏锐的企业家们看到了VCD背后蕴藏的巨大商机。一时间,珠三角地区涌现出数百家VCD生产企业。其中,一个名叫胡志标的年轻人和他创立的爱多公司,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将VCD这个略显陌生的名词,强行烙印在全国人民的脑海里。1996年,胡志标以惊人的魄力,斥资8200万元夺得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那句由成龙代言的“爱多VCD,好功夫!”的广告语,伴随着电视信号传遍大江南北。一夜之间,VCD从一个少数人知晓的“高科技”产品,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商品。全国的商场里,VCD柜台前人头攒动。从最初的60万台年销量,猛增至超过1000万台。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VCD的价格如同坐上了滑梯,一路从四千元的高位跌落至两千元以下,甚至在价格战最疯狂的时候,千元左右就能搬一台回家。在这片繁荣景象的背后,巨大的危机已悄然逼近。当我国企业正沉醉于疯狂的价格战和市场份额的争夺时,以索尼、松下为代表的日本电子巨头们,早已完成了技术的更新换代。他们推出了新一代的光盘技术——DVD。DVD的存储容量是VCD的近十倍,这意味着它可以承载更高码率的视频,带来远超VCD的清晰画质和多声道音效。此外,DVD还引入了完善的菜单交互系统、多角度观看、多语言字幕等功能,这些对于只能线性播放的VCD而言,构成了“降维打击”。当第一批DVD影碟和播放机出现在市场上时,那种细腻逼真的画面质感,让看惯了VCD马赛克般画质的用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我国的VCD产业,在享受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几乎在一夜之间就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命运。把高科技干成日用品,我们是怎么把DVD拉下神坛的?面对日本企业凭借DVD技术发起的猛烈攻势,中国的家电企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索尼、飞利浦等巨头组成的DVD论坛手握着几乎所有的核心技术专利,他们试图通过高昂的专利授权费,像一道坚固的壁垒,将我国企业阻挡在DVD产业的门外。一台DVD播放机,仅仅是交给这些国外巨头的专利费,就可能高达20美元。如果我国企业想要生产DVD,就必须接受他们的“游戏规则”,沦为纯粹的组装工厂,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赚取微薄的加工费。日本厂商更是乐观地预测,凭借技术代差和专利壁垒,他们可以轻松地将DVD播放机的价格维持在三四千元人民币的高位,继续收割全球市场。他们低估了我国企业在逆境中求生的决心和能力。经历过VCD时代大起大落的洗礼,新科、万利达、步步高等一批在市场搏杀中幸存下来的企业,迅速调整战略,从最初的震惊和被动中清醒过来。信息产业部也在关键时刻扮演了重要的组织和协调角色,牵头联合国内数十家顶尖企业和科研院所,组建了“中国DVD产业联盟”,目标只有一个:集中力量,攻克DVD的核心技术。研发人员买来市面上所有型号的日本产DVD播放机,一台一台地拆解。从电源板到伺服系统,从激光头到解码芯片,每一个元器件都被仔细地分析、研究。这个过程被称为“逆向工程”,虽然听起来有些“山寨”,但在当时技术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这是追赶先进技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经过艰苦的努力,我国企业终于在解码芯片这一最关键的环节取得了突破。虽然最初的国产解码芯片在性能和稳定性上与国外顶尖产品还有差距,但它成功地绕开了部分专利壁垒,最重要的是,它让我国企业在与国外芯片供应商的谈判中,拥有了宝贵的议价权。当国外芯片厂商发现中国人也能自己造芯片时,他们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开始动摇。核心解码芯片的价格,从最初几十美元一颗,被硬生生压到了几美元一颗,降幅惊人。技术的突破点燃了市场爆发的引信。到了1999年,我国的DVD播放机年产量已经突破200万台。紧接着,国人最熟悉的一幕再次上演——价格战。新科、万利达等品牌率先发难,将DVD播放机的价格从三千元的高位直接拉到了两千元以内。随后,更多的品牌加入战局,价格一路狂泻。2001年,国内DVD的出口量达到惊人的1050万台,而市场上的平均售价已经跌破800元大关。在一些大型家电卖场,促销期间甚至出现了三四百元的超低价DVD机。曾经被日本企业视为“高科技”象征、意图长期攫取高额利润的DVD播放机,在我国强大的工业制造体系和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被迅速地“去魅”,变成了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用家电。这一轮DVD产业的攻防战,不仅让我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DVD生产国和出口国,更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制造业的可怕实力:任何被我们掌握了核心技术并能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工业品,其价格最终都将被拉到普通消费者能够轻松负担的“白菜价”水平。
从DVD到芯片,历史的轮回与大国的远见
芯片,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是信息时代一切科技产品的核心与基石。长期以来,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能一直被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企业所垄断。西方国家更是将芯片技术作为遏制我国科技崛起的关键“咽喉”,通过各种出口管制和技术封锁,试图将我国永久地锁定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与DVD产业的路径相似,我国的芯片产业发展也遵循了从应用端倒逼、从相对容易的领域切入的策略。当美国及其盟友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封锁7纳米、5纳米乃至更先进的尖端制程芯片时,他们似乎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占据整个芯片市场份额高达七成的,并非那些用于最新款旗舰手机的顶尖芯片,而是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工业控制、通信设备甚至武器系统中的“成熟制程芯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纷纷投入巨资建设晶圆厂
下一页 (1/2)
回帖(9):
9 # huwg
11-04 05:44
谢谢分享
8 # huwg
11-04 05:44
了解一下
7 # huwg
11-04 05:44
来看看
6 # 任逍遥
11-03 21:34
不错,了解了
5 # 任逍遥
11-03 21:34
也就看看
4 # 任逍遥
11-03 21:33
来看一下
3 # srwam
11-03 21:14
实力说话
2 # srwam
11-03 21:14
了解一下
1 # srwam
11-03 21:14
来看看

全部回帖(9)»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