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搜索| 消息
主题:中国正为重返月球的竞赛进行倒计时,准备进行长征十号火箭的试飞
爱我中华发表于 2025-11-10 18:25

文昌航天发射场在八月的试车火焰尚未冷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已经明确了下一步行动时间表。长征十号火箭的飞行验证进入倒计时,这一信号标志着中国向2030年载人登月目标推进过程中,从地面测试阶段迈入实战演练的关键节点。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却陷入技术延误与成本超支的泥潭,一场围绕月球主导权的技术角力正在重塑全球航天格局。
从静态试验到实际飞行的技术跨越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披露的信息显示,长征十号火箭已完成多项关键技术突破。这型总长92.5米、起飞推力达2678吨的巨型运载工具,其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27吨,足以支撑梦舟载人飞船与揽月着陆器的独立发射需求。今年八月,火箭在文昌完成的系留点火试验,验证了其一子级动力系统七台YF-100K系列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协同工作能力。十月进行的第二次系留试验进一步确认了火箭结构与动力系统的稳定性。

不同于传统火箭研制流程,长征十号的技术验证采用了更为激进的节奏。按照计划,火箭将先后完成低空飞行试验与技术验证飞行,这种渐进式验证策略既能降低单次试验风险,又可在实际飞行环境中检验火箭的气动特性、控制系统响应能力以及一子级回收技术的可靠性。值得注意的是,火箭研制团队提出的可重复使用能力目标,意味着中国不仅在追求登月任务的一次性成功,更着眼于建立低成本、高频次的地月运输体系。
梦舟飞船与揽月着陆器的验证工作同样取得实质进展。今年完成的零高度逃逸试验证明,梦舟飞船的应急逃逸系统能在发射台异常状况下迅速将航天员舱段带离危险区域。揽月着陆器在河北怀来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的着陆起飞综合验证,则模拟了月球表面六分之一重力环境下的降落与起飞全过程。这些看似独立的测试背后,实则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载人登月任务风险管控网络——从发射段的紧急撤离,到月面着陆的精准控制,再到返回地球的轨道对接,每个环节都已具备技术储备。
后续计划中的揽月着陆器集成测试、梦舟飞船热试验与最大动压逃逸试验,将进一步检验系统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边界。最大动压逃逸试验尤为关键,它模拟的是火箭上升过程中气动压力最大时刻的逃逸场景,这一阶段飞行器承受的气动载荷与热流密度均达到峰值,对逃逸系统的推力与结构强度提出了极限要求。
中美月球竞赛中的时间差与路径差异

将中国的稳健推进与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对比,两种不同的技术路径与工程哲学清晰可辨。美国计划通过阿尔忒弥斯三号在2027年重返月球,但这一时间表正面临严峻挑战。核心问题集中在SpaceX的星舰月球着陆器上。尽管这家私营航天企业在火箭回收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星舰系统在在轨低温推进剂转移、长时间太空停泊等关键技术上仍处于验证阶段。2025年星舰的三次飞行故障暴露出其研发节奏与NASA任务需求之间的错配。
美国航天局代理局长对SpaceX进度滞后的公开批评,以及随后开放月球着陆器竞标的举措,折射出阿尔忒弥斯计划的焦虑情绪。蓝色起源公司的蓝月亮着陆器虽然被视为备选方案,但其技术成熟度同样未达到执行任务的水平。NASA航天安全顾问委员会的评估报告认为,阿尔忒弥斯三号最早可能推迟至2028年实施,这使得中美登月时间窗口的差距正在缩小。
相比之下,中国采用的是两枚火箭分别发射飞船与着陆器、在环月轨道对接的方案。这种架构虽然需要更多发射次数,但规避了星舰方案面临的在轨推进剂补加难题,技术风险更为可控。长征十号火箭的模块化设计还衍生出长征十号甲这一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衍生型号,其一子级回收状态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仍可达14.2吨,足以支撑未来空间站货运或近地轨道商业发射需求。这种"一箭多用"的设计理念,体现出中国在满足登月任务刚性需求的同时,兼顾航天运输系统经济性的长远考量。
技术路径的差异背后,是两国对月球战略价值的不同理解。美国通过阿尔忒弥斯协定构建以其为核心的月球资源开发规则框架,已吸引包括日本、印度、欧洲多国在内的伙伴加入。中国则与俄罗斯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强调月球探索的科学研究属性与国际合作开放性。两套体系在月球南极这一富含水冰资源的区域形成了事实上的竞争态势。美国计划在2030年前于月球部署百千瓦级核反应堆,以支撑长期基地运行;中俄联合规划的自动化月球核电站则瞄准2035年前投入使用。这些基础设施布局的时间节点,恰好与载人登月任务形成战略配合。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中国载人登月工程的稳步推进,得益于过去二十年探月工程积累的技术基础。从嫦娥一号的绕月探测,到嫦娥四号首次月背软着陆,再到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样本,以及嫦娥六号完成月背采样返回,每一步都在为载人任务铺垫关键技术。揽月着陆器的精准着陆能力,直接继承了嫦娥系列探测器的导航与控制技术;梦舟飞船的热防护系统,则吸收了神舟飞船再入返回的工程经验。这种渐进式技术演进路径,降低了单一任务失败对整体计划的冲击。
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则呈现出更强的技术跨越特征。猎户座飞船、太空发射系统重型火箭、星舰着陆器三大核心系统由不同机构研制,系统间接口协调的复杂度远高于中国方案。阿尔忒弥斯一号在2022年完成的无人绕月飞行虽然验证了猎户座飞船的基本功能,但后续阿尔忒弥斯二号的载人绕月任务已从2025年推迟至2026年,登月任务的时间压力进一步传导至整个技术链条。
中国航天工程办公室强调的"2030年前登月目标不动摇",这一表态传递出的不仅是技术自信,更蕴含着对工程风险的充分评估。载人登月任务包含发射入轨、地月转移、环月制动、月面着陆、月面活动、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地月返回等十余个关键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中国选择在5年时间窗口内完成这一系列验证,既为技术突破留出充足空间,也为应对不可预见问题预留了余地。
当前中美两国在月球探索领域呈现的并非简单的速度竞赛,而是技术成熟度、工程可靠性、经济可持续性的综合较量。中国长征十号火箭即将开展的飞行验证,将是检验其登月技术体系完整性的关键考验。而这一验证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2030年登月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更将影响未来十年全球月球探索格局的演变方向。
回帖(9):
9 # hsieh2h
11-27 17:12
谢谢分享
8 # hsieh2h
11-27 17:12
了解一下
7 # hsieh2h
11-27 17:11
进来看一看
6 # 肥羊羊
11-16 22:13
楼主每天搬运太辛苦啦
5 # 肥羊羊
11-16 21:50
今天已经了解啦
4 # 肥羊羊
11-16 21:42
每天过来瞧一瞧
3 # huwg
11-10 20:52
谢谢分享
2 # huwg
11-10 20:52
了解一下
1 # huwg
11-10 20:52
来看看了

全部回帖(9)»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