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搜索| 消息
主题:空间站考验时刻,6名航天员超纪录驻留12天,216升水如何解决
爱我中华发表于 2025-11-13 18:47
“神舟二十号乘组预计11月11日在轨满200天”, 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最新消息传出,全网既为这一即将诞生的新纪录欢呼,也揪着一颗心。
原本计划11月5日返回地球的航天员们,因飞船疑似遭遇空间微小颗粒撞击,不得不与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在天宫空间站汇合。
6人同时驻留已超12天,一系列太空生存问题瞬间成为焦点。

在地面上,拧开龙头就有水、打开窗户就有新鲜空气,但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太空,每一滴水珠、每一口氧气都堪称“奢侈品”。
6名航天员每天仅饮水就需18升,12天累计需求达216升;呼吸所需的氧气更是一刻不能间断。
这场意外的“太空加班”,不仅是对航天员的考验,更是对中国空间站保障能力的实战检验。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11月初的临行检查中。
地面控制中心通过远程监测发现,神舟二十号返回舱表面疑似存在微小撞击坑,为确保万无一失,返回任务紧急推迟。

此时,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已进驻空间站开展实验,两乘组顺利汇合,天宫空间站迎来了“三舱三船”构型下的首次6人满负荷运行。
总重量超100吨的空间站内,天和核心舱与问天实验舱的6个独立睡眠区、2个卫生间全部启用,航天员们的居住空间并未显得拥挤,这背后是设计师们早有准备的人性化考量。
最让网友牵挂的用水问题,其实在空间站里早已形成一套“循环魔法”。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送来的近7吨物资中,虽有采用轻质柔性材料包装的“太空水囊”,但这只是应急补充。

真正的保障核心,是那套被称为“黑科技”的废水再生系统。在空间站里,没有真正的“废水”。
航天员的尿液、洗漱后的废水,甚至呼吸时凝结在舱壁上的水珠,都会被系统精准收集。
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尿液处理技术。
这项由航天科工二院206所历经十年攻关的技术,面对含有上百种有机物、在微重力下难以分离的尿液,通过蒸气压缩蒸馏技术实现了突破。
预处理后的尿液在旋转装置中被加热蒸馏,水蒸气冷凝后形成蒸馏水,再经过深度净化,6升尿液就能提炼出5升纯净水,每小时最高产水2.5升。

这些再生水的纯净度远超地面饮用水,航天员可以直接饮用,完全不必有心理顾虑。
从经济角度算,2015年国际空间站运送0.5公斤水的成本就达2.5万美元,这套系统每年能为我国节省超1.55亿美元的发射成本。
氧气供应的逻辑同样围绕“循环”展开。
很多人以为空间站靠货运飞船运送氧气,其实不然。

再生水就是最主要的制氧原料,通过电流作用,水被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氧气直接送入舱内供航天员呼吸,3名航天员半年所需的30万升氧气,仅需电解500升水就能满足。
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氢气也不会浪费,它会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重新生成水和甲烷,每天能额外回收约1公斤水,形成完美的闭环循环。
除了水和氧气,密闭空间里的空气安全同样关键。

空间站内已检测出72种微量有害气体,既有航天员代谢产生的丙酮、氨气,也有设备运行挥发的塑料味、电路板气味。
这些气体浓度虽低,但长期累积会刺激呼吸道。
为此,空间站配备了“空气净化三件套”:物理吸附捕捉大分子杂质,化学吸附去除异味,催化氧化分解顽固污染物,把这些“隐形杀手”一一清除。
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也被充分利用,除了参与造水,还能调节舱内气压,真正实现“化腐朽为神奇”。

面对6人满负荷运行,这套保障系统早已做好准备。
就像家里的电器可以调档位,再生生保系统能在“三人模式”和“六人模式”间自由切换。
切换到高档位后,电解制氧速率和气体净化效率同步提升,各项指标都能精准匹配最大需求。
设备万一出现故障也不用担心,系统有完善的冗余切换流程,地面团队24小时监控,故障排查和修复指令能实时传递。
中国航天的应急保障更是让人安心。

“发一备一”的机制早已落地,西昌发射场的神舟二十二号载人飞船已完成总装测试,10天内就能发射升空执行救援任务。
文昌发射场的天舟十号货运飞船也随时待命,可快速运送应急物资。
目前,地面团队正通过机械臂对神舟二十号进行全面“体检”,从舱体外表到内部气压温度,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确保返回方案万无一失。
这场意外的滞留,也让中国航天收获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此前的保障能力多基于模拟演练,而这次真实的6人长期驻留,不仅测试了生保系统的极限负荷,更验证了三舱三船构型的运行稳定性。
指令长陈冬带领团队在完成日常实验的同时,还在记录系统运行数据,这些一手资料将为后续任务提供重要参考。
这位累计在轨已超400天、保持6次出舱纪录的航天员,正和队友们一起,用坚守书写中国航天的新历史。
从神舟二十号延期返回引发的热议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公众对航天员的牵挂,更看到了中国航天“生命至上”的理念。

从十年攻关的尿处理技术,到灵活切换的保障系统,再到随时待命的救援力量,每一项准备都彰显着“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踏实态度。
那些看似神奇的“循环魔法”,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填补国内空白的执着,是中国航天自主创新的硬核实力。
目前,空间站组合体状态稳定,6名航天员工作生活一切顺利,返回任务正在有序推进。

无论是神舟二十号修复后凯旋,还是神舟二十二号接力接回,我们都有足够的信心等待英雄归来。
这场太空里的特殊“加班”,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空间站的可靠,更见证了中国航天的成长。
从刷新在轨纪录到完善保障体系,中国宇航实力正在不断壮大。
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当航天员们平安踏上故土时,他们带回的不仅是新的航天纪录,更有中国太空探索事业迈向新征程的坚定底气。
让我们共同期待,英雄凯旋。
回帖(6):
6 # 任逍遥
11-14 01:07
不错,了解了
5 # 任逍遥
11-14 01:06
也就看看
4 # 任逍遥
11-14 01:06
来看一下
3 # huwg
11-14 00:31
谢谢分享
2 # huwg
11-14 00:31
了解一下
1 # huwg
11-14 00:31
来看看了

全部回帖(6)»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