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搜索| 消息
主题:光刻机专利被公开后,南京正式提出申报,难怪ASML要着急出货
爱我中华发表于 2025-11-19 19:27
说起半导体这块,中国企业这些年没少在光刻机上折腾。上海微电子作为本土光刻设备的头号玩家,在2023年就把他们的28纳米浸没式DUV光刻机推向市场,这东西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了85%。他们公开了不少相关专利,比如涉及光学系统和投影成像的那些技术细节,基本都是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举个例子,他们的一项专利聚焦于反射式光掩模板组的设计,通过多层反射镜来优化光束路径,减少散射损失,提高分辨率到亚纳米级别。这专利一公开,就等于告诉大家,中国在光刻组件上不是光说不练,已经有实打实的积累了。上海微电子的设备主要针对中低端制程,像是90纳米到28纳米区间,2023年他们交付了首台给中芯国际,用来测试逻辑芯片的生产线。结果显示,良率稳定在95%以上,这让本土晶圆厂少了不少对外依赖的麻烦。专利公开不是随便秀肌肉,它直接影响供应链。上海微电子的这些技术细节一亮出来,就开始蚕食进口设备的份额。2024年,他们继续迭代,SSX800系列光刻机逐步替换了部分进口部件,核心光学镜头和激光光源的国产比例升到50%。到2025年上半年,他们又公开了EUV光刻机的参数图,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首次亮相,参数包括波长13.5纳米,分辨率接近7纳米级别,虽然还不是量产,但这步棋走得稳当。业内人一看就明白,这不光是技术突破,还在为整个产业链铺路。上海微电子的设备已经在华虹半导体和中芯国际的工厂试用,2025年交付量预计超过10台,主要用于存储芯片和通信模块的生产。这样的进展,让人觉得国产光刻机不是遥不可及的梦,而是步步推进的现实。南京那边也没闲着。2022年8月,南京市向科技部提交了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的申报,这叫EDA创新中心。申报材料挺详细,包括项目可行性、资金预算和技术路线,计划落户江北新区,占地几万平方米,配高性能计算集群和测试实验室。江苏省工信厅的池宇副厅长在世界半导体大会上提过,这中心要是批下来,就能整合本地资源,专注EDA软件的研发,从电路模拟到布局布线全覆盖。申报的目的是组建跨企业平台,跟东南大学等高校合作,提供算法支持。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重点看技术路线和国家战略的匹配度。结果,2022年12月就获批立项,成为全国第一个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也是南京首个这样的国家级平台。这个中心的进展到2025年已经很明显了。中心聚焦下一代EDA技术,以“智能EDA——计算一切电路”为理念,用AI大模型合成海量设计数据,研制电路生成工具。2023年,他们上线了部分模拟模块,兼容性强,覆盖率从20%往上爬。2024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联合发行动方案,建立协同机制,推动创新共同体。中心吸引了超亿元投资,用于人才引进和设备采购。到2025年中期,中心已完成5纳米制程的EDA工具开发测试,支持国产芯片从逻辑设计到物理验证的全过程。这不光缓解了授权限制,还让本土企业少走弯路。EDA软件过去基本靠美国三大供应商,现在有了这个中心,国产工具的市占率逐步提升,预计2025年底能到30%。这些事一连起来,就明白ASML为什么急着出货了。ASML作为光刻机老大,中国市场对他们来说是块大肥肉。2023年,他们向中国大陆交付了超过100台DUV光刻机,占全球出货近30%,中国成了他们第三大市场。一季度就卖了23台,主要给逻辑和存储生产线用。财报显示,那年净销售额中,中国贡献了29%。为什么这么急?因为本土专利公开和EDA中心申报,让他们看到潜在威胁。如果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机大规模上马,中低端市场份额就没了。加上出口管制,荷兰和美国从2023年起限制先进设备出口,ASML得赶紧清库存。2024年,他们卖了374台DUV系统,中国占比36.1%,营收超100亿欧元。中国需求强劲,推动他们整体业绩。到2025年,ASML的出货节奏还在加速,但也开始调整。第二季度净销售额77亿欧元,中国占比超25%。第三季度75.2亿欧元,中国大陆净系统销售高达42%。公司预计全年净销售额同比增长15%,毛利率52%。但他们也知道,这可能是高点。首席财务官在财报会上说,中国市场贡献了全年净销售额的27%,远超美国。但2025年后,预计中国占比回落至20%,跟2023年前一样。原因呢?一方面是管制影响,新规对2024年中国业务有10%-15%的冲击;另一方面,本土进展让中国企业转向国产设备。ASML在北京设了维修中心,支持已交付设备的维护,确保用户不轻易跳槽。但长远看,他们得靠营收增长来证明中国市场的潜力,不然股东不答应。中芯国际在这场博弈中是关键玩家。2020年后,因为EUV设备没到货,他们的尖端制程卡住。但梁孟松带的团队没停,用多重曝光技术搞出N+1工艺,相当于7纳米级别,性能比14纳米提升20%,功耗降57%。2023年,7纳米产品进小规模试产,良率超90%,用于通信芯片。2024年,营收增长10%,N+2工艺优化,包括栅极和FinFET结构调整。2025年,梁孟松在业绩会上披露,5纳米突破已完成,初期良率33%,计划年底少量生产。华为和中芯合作,2025年推搭载自研5纳米芯片的手机。这依赖本土光刻机和EDA工具的支撑,国产设备渗透率从15%升到30%。上海微电子的国产化路子走得实。2023年,他们的28纳米机实现量产,核心部件国产化率85%,交付15台给中芯和华虹。2024年,获地方政府资金超10亿,用于浸没式光刻研发。2025年,目标核心部件50%国产化,DUV设备打入三星供应链。国家大基金三期把DUV国产化列重点,预计2026年国内市占率50%。这不光是技术,还拉动产业链,从光学晶体到掩膜版,本土厂商加速跟进。整个事串起来看,本土专利公开和EDA中心申报,是中国半导体自立的信号。ASML出货急,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赶紧占坑,市场就拱手让人了。但中国这边也没急躁,步步为营,从28纳米起步,往14纳米、7纳米推。2025年,上海微电子的EUV样机进试产,中芯的5纳米小批量上马,EDA中心覆盖率上30%。这让ASML的营收虽高,但压力山大。预计2026年中国需求回落,他们得重新审视策略。梁孟松还在中芯干着,专注先进制程,没离职迹象。整体来说,这场较量还在继续,但中国企业已经从被动挨打,转向主动出击了。这些进展不是天上掉的,得靠实打实的投入。上海微电子的专利细节,比如多层反射镜的曲率优化,减少光散射15%,这直接降低成本10%。南京中心的AI大模型,在电路生成上省时省力,支持端云一体化。ASML的出货数据,2025年三季度中国占比42%,但订单开始降,显示管制咬牙。中芯的7纳米良率稳住后,5纳米跟进,预计2025年底出货麒麟芯片。这一切,让人觉得半导体这块,中国虽起步晚,但追得猛。ASML慌不慌?数据摆着,他们得加把劲稳住中国这块蛋糕。
回帖(3):
3 # srwam
11-19 20:04
看发展
2 # srwam
11-19 20:04
了解一下
1 # srwam
11-19 20:04
来看看

全部回帖(3)»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