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央视财经】;
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规模空前。依托超大规模市场,我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一起来看我国完整产业链的“世界之最”。
截至2024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已连续15年保持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
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第一。我国生产的粗钢、水泥、电解铝占据全球产量50%以上。我国生产了全球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产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份额占比超过50%。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21.6亿千瓦,占全球总量40%以上。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5G基站开通数、移动电话用户数、固定宽带网络规模等指标排名全球第一。
代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的“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过40%。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
江苏苏州:聚链成势 打造机器人产业创新集群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我国产业发展注入持续而强大的支撑力。完善的产供链体系,确保了生产制造的自主可控和快速响应。超大规模市场如何推动高科技产业聚链成势?
一大早,一家位于苏州吴中区的服务机器人生产企业的物流中转场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十几辆满载零部件的车辆排队进出,工人们操作叉车将货物从进货区快速转运至出货区。来自苏州本地一家扫地机器人外壳前盖生产企业的运输员王远谋,正在登记送来的货品,作为当天的夜班运输员,这已经是他送到的第五批货了。王远谋表示,现在效率比过去提高超50%。
效率的提升源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智能优化。眼下,一家服务机器人生产企业正迎来海外订单交付旺季,每天生产的各类服务机器人近3万台。小到螺丝钉,大到驱动外壳,每天生产线上要精密组装近千万个零部件。记者看到,仅在一个仓库里,堆叠的货箱上就贴着几十家零部件厂商标识,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来自本地及周边1小时公路运输半径内的供应链企业。
以割草机器人的电机组件为例,过去,从供应商发货到装配需4个小时,如今借助“1小时运输圈”和智能调度,最快两个小时即可抵达产线。依托超大规模市场打磨出的供应链协同能力,这类高频使用的零部件已经基本实现零库存管理。
产业链快速响应,供应链加速协同,保障了企业的高效运转,也为产业创新注入了强劲动能。在研发中心,围绕一款新型扫地机器人的智能导航和长效低耗运行等功能升级,技术人员正和四家分别来自驱动电池、电机、传感器和外壳生产企业的工程师们展开讨论。
区别于传统的单打独斗,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产业链上下游共享技术资源、互补能力短板。
这种“市场需求-联合研发-量产落地”的闭环模式,大幅缩短了研发周期,让产品更贴合实际应用场景。超大规模市场既提供了研发试错的广阔空间,也给予了量产落地的规模支撑。目前,苏州吴中区“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1600余家,服务机器人产量占到全国的六成以上,全区今年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 李剑澄:我们成立了江苏省机器人产业联盟,共有260多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要建设2到3家省级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还有机器人数据采集训练中心,来实现整个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专家: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转换为产业链竞争优势
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不仅是全产业链体系的“培育土壤”,更是产业竞争的核心底气。如何进一步用好大市场,将这份独特优势加快转换为产业链竞争优势?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郭丽岩: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能为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产业竞争优势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国内市场纵深广阔,下沉市场发育的程度也日渐提升,能够为各类行业和企业不断创新,因地制宜创新产品提供更多机会。从而带动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向更高端、更绿色融合化发展。
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为产业成长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沃土,要把这种优势转换为产业链竞争优势,关键在于畅通市场循环,让资源与要素自由流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郭丽岩:坚决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的堵点和卡点。一些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行为,要整治。使得各类经营主体,包括要素资源,能够自由跨区、有效高效配置。
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张瑜:你有一个超大市场孕育之下统一的基础设施构建,你就会有一个最便宜的要素价格。你有一个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之下统一的奖惩税收、国家标准的制度,那你就会诞生出一些充分竞争之下竞争力最强的企业和产品的业态
回帖(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