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邢海洋
大宗商品超级周期
“铜博士”(铜价被看作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屡创新高,石油却一蹶不振,大宗商品呈现分化迹象,背后则是AI技术推动铜需求增长。据自媒体《华尔街见闻》消息,巴克莱认为,超级商品周期启动,未来五年云服务商资本支出将超2.5万亿美元,铜需求最为突出。智利、秘鲁、刚果(金)等矿产出口国将迎来多年投资繁荣。基于历史经验和当前AI投资升级趋势,智利比索、秘鲁索尔和澳元应在铜油脱钩的助推下表现优异。
GPU不够卖
对于AI泡沫论,英伟达的第三季度财报给出相反的结论。本财季,英伟达营收与净利润再超华尔街预期,营收达570.06亿美元,同比增长62%,环比增长22%;净利润(非GAAP)达317.67亿美元,同比增长59%,环比增长23%。CEO黄仁勋称:“Blackwell的销售爆表,云上的GPU也已售罄。计算需求在训练和推理中不断加速和复合,每一项都呈指数增长。”
《华尔街之狼》剧照
卖苹果买谷歌的逻辑
北京时间周六时,“股神”巴菲特领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布了第三季度的13F报告,巴菲特退休前减持了苹果,买入谷歌。苹果是过去十年最成功的消费科技公司之一,是价值投资者眼中的“类债券资产”,却在创新上乏善可陈。而谷歌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广泛的业务布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后巴菲特时代,面对科技飞速进展,科技化与多元化将是投资者不得不面对的议题。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布第三季度业绩
机器人淘汰赛
据财联社等媒体消息,2025年,具身机器人退赛的消息不断:成立仅一年的人形机器人公司K-Scale Labs要倒闭了;有着20年历史的,生产Pepper机器人的Aldebaran破产;美国 AI 陪伴机器人公司Embodied正式关停。10月,国内的具身智能创业公司一星机器人(OneStar)传出解散消息。估值30亿美元的达闼科技被曝出资金链断裂,陷入“收缩自救”。
造机器人太费钱了。而基于中国庞大的生产链,宇树和优必选等公司已经制造出相对廉价的机器人。
国内市场上,仍然不断有新的机器人和具身公司出现,但在一级市场已经投出上百亿之后,入场的门槛显然提高了。团队再牛,没融够钱也容易散。
《我,机器人》剧照
港资隐身
香港置地2020年曾以超310亿天价拿下上海徐汇滨江西岸金融城地块,刷新了内地成交纪录。新世界发展在广州开发的广粤观邸,以21.8万元/㎡的网签均价成为2025年全国网签均价最高的豪宅。
不过,越来越多的港资房企在收缩内地业务。据界面新闻报道,香港置地启动裁员,住宅开发板块全员清退,仅保留华东商业运营团队。长江实业集团去年开启“清仓式”甩卖, 以低至40万元/套的价格抛售了大湾区四个城市的400套房源。今年5月加推的北京东四环项目御翠园二期,销售均价也由此前的最高备案单价9.97万/㎡降至7万/㎡。
科技股回撤
据人民财讯等媒体消息,2025年以来,科技、创新药领衔,恒生指数涨幅一度超过30%,恒生科技指数的涨幅更是一度超过50%。但自10月以来,恒生科技指数最大回撤已超过15%。
恒生科技的30只成分股中,有9只个股的涨幅超过100%,其中涨幅第一的华虹半导体更是上涨将近270%;还有腾讯、百度、小米集团等8只个股涨幅超过50%。市场转跌后,如理想汽车、舜宇光学科技的跌幅超过27%。
港股科技汇聚了中国经济转型中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力量,其估值逻辑正从“讲故事”走向“看报表”。全球AI资产定价已经从“全面溢价”切换到“择优加分”,有收益加持的腾讯、阿里、百度等,获得更多的关注。
《窃听风云》剧照
万只新私募基金
赚钱效应引导了资金入市热情。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今年以来新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数量超过万只,比2024年同期的5284只产品相比增加一倍。
私募基金发行热络背后是基金业绩的优异表现。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市场有业绩展示的10969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年内平均收益率达24.32%,正收益产品占比高达91.33%,前5%分位数的私募产品收益率更是达72.03%。
奶皮子糖葫芦
继糖炒栗子进化为冰板栗、烤红薯变身芝士焗红薯后,“秋冬三件套”里的另一位糖葫芦,入秋后现象级翻红。除了经典款,这一次的流量收割离不开奶皮子的“镀金”。
在上海,娄山关路一门店的奶皮子糖葫芦排队两小时起步,杭州部分店门口几十人的队伍与1个小时的等待也屡见不鲜。复合元素不断堆砌演变,秋冬零食提供了情绪价值,满足了Z世代花样翻新的打卡欲望。
《宴遇永安》剧照
“高市交易”逆转
11月20日,日本国债市场现猛烈抛售,各期限收益率普遍飙升,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至3.36%,创下历史新高。10年期和5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分别触及1.8%和1.3%,双双刷新自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股市大跌,美元兑日元汇率时隔10个月重回157关口。
据报道,日本政府已进入编制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的最后阶段,方案中日本政府支出规模约为21.3万亿日元,若计入私营部门投资,总规模将高达42.8万亿日元。刺激方案规模远超外界预期,人们质疑是否真的必要,同时引发股债汇“三杀”担忧。
回帖(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