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实施3年,最高已“薅”1.8万元,个人养老金究竟该不该买?
每到临近年底,许多人普遍会对一件事反复考量——个人养老金,到底该不该买?尤其是今年中旬,人社部公开表示,个人养老金领取时,无论是本金还是投资收益,都要按照领取额的3%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道既能免税又要交税的数学题,把不少人弄蒙了。
在我们的办公室里就泾渭分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同事态度谨慎,“钱,现在不够花,以后不知道,1.2万不如现在花。”而已成家的同事则精打细算,看中其免税保值,“就算要交税,也比存银行利息高,买了不吃亏”。
办公室里的讨论,象征着大众态度的分野,双方各有各的道理。前者收入还不高,个人养老金上限的1.2万元说少不少,买了,感觉会瞬间“损失”一笔可以及时行乐的现金。后者则需要通盘考量,除了眼前的“坛坛罐罐”,还要考虑更长远的家庭资产排布。
年复一年的纠结,远不止是眼前1.2万元的权衡,背后是一笔更大的账——比“买不买个人养老金”更需要想清楚的问题是“我们要不要做养老规划”。
养老需求升级,我们何需要多存钱?
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前提是,当社会进入长寿时代,养老这件事本身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90年时的68.55岁,上升至2024年的79岁。短短一代人,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了整整10岁,人们的晚年时光正在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变化显而易见。过去,当所谓的“晚年”可能只有10年左右时,人们的身体机能会迅速衰退,晚年的大部分时间会变成需要被照料的“生存期”,大多数人对它的预期或许仅仅“安稳度过”。而现在,当“银发人生”被延长至20~30年时,它就不再是一个短暂的“尾声”,而是一个全新且重要的人生阶段,这几乎相当于人生的第二个中年。
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说:“当你知道许多美好的时光还在后头,你的整个世界观都会发生改变。”面向未来的新养老,人们会渴望建立新的社交圈,用来对抗孤独;会渴望保持经济独立,在消费和服务中获得尊重;会渴望养成新的爱好或第二职业,让晚年生活同样充满收获感。
这个转变,意味着养老的“价签”变贵了。
一方面,长寿时代与少子化并轨,指望“养儿防老”越来越不现实,孩子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与压力。养老正在变成一项“社会化服务”,专业的社区养老、居家照护服务乃至高品质的养老社区,会成为主流选择。而好的服务,从来都不便宜。另一方面,维持兴趣与社交本身就需要“预算”,旅游、聚会、兴趣投入,甚至为了保持健康而投入的健身、营养管理,每一项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所以,结论非常清晰:为我们理想的晚年多存钱,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生存和发展的必选项。多种因素叠加之下,养老规划已经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项”。问题的核心早已不是“要不要规划养老”,而是“我们该如何更聪明、更高效地规划?”
有人已赚到1.8万元个人养老金为何划算?
既然在理性思考之后,如果你觉得养老规划势在必行,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钱究竟该投往哪里?
将钱存入银行大额存单,要面对当下利率走低、难以跑赢通胀的尴尬。若选择投入股市,对于大多数时间和专业知识有限的散户而言,又无异于一场心惊肉跳的冒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平衡风险与收益、兼具稳健与效率的工具。
在养老规划中,个人养老金,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选项。从2022年11月25日开始,个人养老金制度已启动实施了三个年头。作为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安排,个人养老金通过“税务优化+强制储蓄+长期投资”的三重设计,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兼顾稳健与效率的养老储备工具。
从现实维度来看,个人养老金是一种专款专用的强制储蓄。它就像一位严格的“财务教练”,通过制度性安排,让我们被动形成储蓄习惯。
有博主讲述过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在购买个人养老金前,她通过每月定存1000元的方式储备养老资金。在她的想象中,这不过是每天少喝一杯咖啡就能攒下的钱。可现实是,这笔钱总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被“挪用”:孩子的补习费、人情往来,都能让这个月的储蓄计划泡汤。坚持两个月后,她不得不承认:在当下的消费社会,延迟满足比即时享受需要更强的意志力。二个人养老金虽然在年底缴纳时会显得有些“肉疼”,但至少可以确保完成储蓄目标。
简单地说,个人养老金,就像一场“财务乾坤大挪移”:把你现在一笔可能被轻易消费掉的、税后的“小钱”,通过一套精妙的制度设计,稳稳地转移到了未来,亲手构筑晚年的底气和尊严。
除了强制储蓄,大家更关心这笔钱将如何增值?
个人养老金最显出的实惠,就是省税。对于中高收入群体,即便在领取时需要连本带利缴纳3%的税负,也十分划算。
个人养老金每年缴纳上限为1.2万元,这部分收入可以进行个税减免。如果你的年度综合税率是10%,每年可以少交1200元的所得税,如果你的年度综合所得税率达到45%,每年则可省下5400元。即便在个人养老金支取时,需要连本带息缴纳3%的税负,对大部分人来说,依然相当于政府承担了10%-20%的养老金。简单来说,对于每个月平均收入扣除五险一金和专项附加扣除后高于8000元的群体,就能通过购买个人养老金得到明显的省税优惠。收入越高,省税额度越多。
另外,个人养老金也是一个可以进行长期增值的投资渠道。它不仅可以省税,还是在用时间换收益,是典型的复利投资。养老规划是一场跨越二三十年的漫长旅程,这正是发挥“复利”威力的最佳舞台。如果从30岁开始每年存入12000元,按5%的年化收益计算,到60岁本金加收益将超过80万元。对许多人来说,这笔钱对改善退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如果按年化收益5%的人养老金产品计算,如果从政策施行至今3年来,仅税收优惠一项,根据每个人个税税率不同,每年就能节省360元至5400元,3年最高可达1.62万元。此外账户中3年累积的资金总额已达3.78万元,产生了1800元的投资盈利。因此,从政策推出至今的3年来,最高的个人收益总计可达1.8万元(1.62万元节税+1800元投资盈利)。
因此,对于个人额度超过10%的中高收入人群来说,依据目前的投资环境,购买个人养老金无疑是一个具有良好预期的投资行为。不过,对于收入较低的群体来说,如果参与个人养老金,既无法享受个税抵扣,将来提取时还要按照3%缴纳个税,这就需要谨慎考虑了。
将钱投给想要的未来
道理都懂了,数字也清楚了,但具体怎么操作?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养老产品,如何选择又成了新难题。毕竟,养老规划太个人化了,它因年龄、收入、家庭结构和风险偏好的不同,有几乎无穷的组合。
此前,个人养老金产品主要分为储蓄、保险、理财和基金四大类型,今年6月,储蓄国债(电子式),也已被纳入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产品范围。其中储蓄型个人养老金以保本保息为核心,风险最低;保险类产品兼具保障与收益,适合注重长期稳定现金流和有一定风险兜底能力的人群。理财型产品以“固收+”为主要策略,风险适中,适合希望平衡风险与收益的投资者。而基金型产品,则通过动态资产配置追求长期增值,并且策略灵活,有提供目标风险(稳定风险水平)与目标日期(随年龄自动调整风险)两类策略选择,去年底还增加了指数基金。
从政策施行三年以来,基金类个人养老金发展迅速。从首批的129只基金产品开始,至今已突破300只。最初,相关产品为清一色的养老目标基金,而现在,指数基金、目标日期、目标风险产品已经齐头并进。
在
回帖(3):全部回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