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搜索| 消息
主题:外资“再预测”中国房地产走向:若无意外,房价大概率这样走?
爱我中华发表于 2025-11-28 14:07
“2025年末见底”——高盛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扔进湖里,国内地产圈连水花带泥全溅起来了。别急着欢呼,也别忙着唱衰,先摸一摸石头到底落在哪儿,才能判断下一脚踩下去是实地还是淤泥。石头一:政策。 9月底“认房不认贷”一松口,10月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量立刻抬头15%,像被掐了很久的氧气管突然通了一口气。但注意,这口气只在一线和强二线有效,三四线还在水下。政策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打点滴”,滴管那头连着人口、产业、库存三条线,滴速快慢城市自己调。石头二:土地。 三季度22城卖地收入同比涨12%,听着像王者归来,可流拍率仍趴在18%不敢动,像极了“班里考第一但缺考两门”的学霸。杭州、成都核心地块能拍出20%溢价,是因为它们把“产业+人口”两张王牌攥得死死的;相反,人口净流出、库存三十个月的城市,地块白送都没开发商敢接。土地财政的“K型分化”已经明牌:赢家通吃,输家连筹码都被收走。石头三:房企。 万科把物业、长租、商业打包成“经营类收入”,目标占比30%,翻译过来就是“开发一次少赚点,收租慢慢赚十年”。保利、龙湖、华润都在同一条跑道抢赛段,从“卖房子”转向“卖服务”。旧时代的高周转像百米冲刺,拼的是兴奋剂;新时代的精细化像马拉松,拼的是配速和心率。不会换鞋的房企,2025年就算市场企稳,也跟它们没关系了。外资为什么敢押2025? 他们看三张表: 1. 城镇化率还有10个百分点的“尾巴”,对应1.4亿人进城,需求底盘没塌。 2. 全国户均套数1.03,看似饱和,但“好房子”占比不到40%,改善型需求像冰箱里的第二瓶啤酒——喝完第一瓶就想开第二瓶。 3. 房地产贷款/GDP比重不再飙升,稳在33%左右,相当于司机松开油门但脚还在刹车上,车不会冲出去也不会翻车。 瑞银补一刀:中国家庭杠杆率已降到60%,相当于2008年美国次贷海啸前的“安全线”,给政策留出了加杠杆空间。一句话,市场不会“V型”狂飙,但“L型”见底后,尾部风险基本出清。买房人该干什么? 把需求拆成三份,对号入座: 刚需——年底冲业绩的楼盘折扣最实在,记住“三看”:看预售资金监管账户是否安全,看工程节点是否封顶,看城市人口是否连续三年净流入。少听故事,多看数据。 改善——盯“现房或准现房”,别被样板间迷了眼。先查竣工备案,再验外墙、地库、园林三件套,最后才谈价格。2025年前的“交付风险”仍是雷区,别用自己的现金流帮别人试错。 投资——放弃“买了就翻番”的幻觉,核心城市核心资产年化租金回报能到2.5%就算赢。更高收益得换个赛道:公募REITs、保障性租赁住房股权、商办改造基金,这些才是“房住不炒”后时代的新牌桌。别忘了三个暗变量: 人口——新生儿跌破900万,但家庭小型化让人均居住面积从32㎡飙到40㎡,“人少但房大”成为新矛盾,利好改善产品。 利率——10月LPR按兵不动,可苏州、佛山首套利率已偷偷降到3.7%,比公积金还香。利率是房价的影子,影子越低,房价越有机会站稳。 资产配置——股市震荡、理财破净,资金像受惊的鸽子乱飞,核心城市优质不动产重新成为“避险稻草”。大宗交易额环比涨25%,别惊讶,机构先动手了。市场企稳≠房价普涨,更像一场“结构性体检”: ——劣质资产:老破小、远郊大盘、人口流出城市,继续阴跌; ——优质资产:地铁口次新、好学区、低容积率、绿色智慧住宅,价格横盘甚至微涨; ——新型资产:长租房、康养公寓、城市更新股权,租金现金流为王。2025年到底会不会是底部? 答案藏在每个人的行动力里: 政府继续“因城施策”打点滴,人口继续用脚投票,房企继续咬牙转型,买房人继续用计算器而不是情绪做决定。四方合力,市场才能像飞机一样,先拉平,再慢慢爬升。否则,任何单方面的“救市幻想”都是劫机行为。最后一句话留给还在犹豫的你: 别把“企稳”当成发令枪,它只是终点线前的补给站。先喝口水,检查鞋带,确认自己的现金流和真实需求,再决定要不要继续跑。房子不再是印钞机,但可以是生活的稳定器——前提是,你买的是“住”的价值,而不是“炒”的幻觉。
回帖(6):
6 # huwg
11-29 00:56
谢谢分享
5 # huwg
11-29 00:56
了解一下
4 # huwg
11-29 00:56
来看看
3 # 任逍遥
11-28 15:58
不错,了解了
2 # 任逍遥
11-28 15:58
也就看看
1 # 任逍遥
11-28 15:58
来看一下

全部回帖(6)»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