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我买了一个打蒜泥的小东东,因为太便宜我好奇就像看看能把蒜泥打倒什么程度。买了以后试了一下,是挺好的。突然自己就乐了,因为2个人的饭,我犯得着还用个设备来打蒜泥吗,刀一砸几下子就完活,何必还要清洗这个小搅拌器,今天给放到库房束之高阁了.
一边放一边想,这就是一个选择固有的控制思维还是跟潮流的时尚想法。就像在论坛一样,打蒜泥的小厨具”和“用刀砸蒜“,这之间的关系就像播放器、大图音画和MP4之间的关系。从纯技术角度看,MP4视频格式在画质、文件大小和性能上,全面优于被强行放大的GIF。但是MP4只要完成,是无法单独进行控制的,mp4是把各种素材进行了糅合成为了一个流媒体,播放器,大图音画是可以随意进行控制的,想做什么都能实现,虽然画质实在不好,可能是我喜欢摄影所致,很多人不在乎画质。
MP4全屏是“电影”:一个全屏无缝播放的MP4,更像是一个短视频或微电影。它动态、连贯,但同时也削弱了“画布”和“舞台”的独立存在感。在这种形式下,动态效果是绝对的主角,而作者在平面设计上的巧思容易被淹没。 在传统音画范式里,“图”、“文”、“乐”、“器”(播放器)是四个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元素。观众可以分别欣赏画面的构图与色调、文字的排版与诗意、音乐的氛围、以及播放器的精巧。MP4将“图”和“动”强行融合了。对于习惯了传统审美的作者和观众来说,这失去了一种结构上的美感。就像萼用刀砸蒜泥,粗细我说了算,放到搅拌机里,我只能大致说了算.
十几年前,在网页上无缝嵌入MP4是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事(Flash时代有另一套逻辑)。而用HTML+CSS或一些论坛专用代码来定位一个播放器、一张大图,是当时最成熟、最通用的方案。这就长成了一大批“祖师爷”级别的作者,论坛新人看着祖师爷就自然羡慕,自然模仿和继承。这套代码经过无数人千锤百炼,怎么发帖、怎么定位、怎么适应不同浏览器,播放器按钮往哪里飞,怎么转,大图+播放器的模式,给予了作者极大的控制权。我可以让背景图的某个部分闪烁,让文字从左飞入,让花瓣在右下角飘落……这些效果是通过代码分图层、分元素控制的。大家心里都有数。转而使用MP4,前几年也挺费事,需要学习新的嵌入方法,担心兼容性问题(虽然现在很简单了),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人喜欢驾轻就熟。我可能就是天生的不安分,属于主动放弃祖师爷辈分投入了MP4,之前是FLASH,DVD,等,我都折腾过
不玩大图很多年了,我从会声会影2开始学习,就基本为了完成论坛任务做一副简单的,华声论坛很多年没登录了。作图教程的小图片存了上百张也都删除了。FLASH年代我做了很多图,现在网上还有我做的动图,我下载了碧海银沙的全部作品,这个没舍得删一直留着,做了几百个FLASH,是原创网前50的注册用户。哈哈~~看来我还是喜欢东区来的画面,还是要好好的做视频,视频可以展示我自己的想法,大图就像捉迷藏,留白来各自体会,包含的内容单一了一些。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观点,无所谓对错,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用AI来做大图我还想继续实践一下。
回帖(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