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搜索| 消息
主题: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之 硬件全攻略!
回帖: SATA毕竟只是ATA,它的机械底盘是为8x5线程设计的,而SCSI的机械底盘





是24x7多线程设计,能更好地满足服务器多任务的需要。所以 SATA虽然在单任





务的测试中不比SCSI差,但面对大数据吞吐量的服务器,还是有差距的。除了





速度之外,面对多任务数据读取,硬盘磁头频繁地来回摆动,使硬盘过热是





SATA最大的问题。


形同虚设的热拔插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RAID硬盘阵列是由多个硬盘组成的,必须知道具体哪一块





硬盘坏了,热拔插更换才有意义。SATA硬盘虽然可以热拔插,但SATA组成的阵





列在某块硬盘损坏的时候,不能象SCSI、FC和SAS那样,具有SAF- TE机制用指





示灯显示,知道具体坏的是哪一块,热拔插替换的时候,如果取下的是好硬盘





,就容易使数据出错。所以在实际应用中,SATA的热拔插功能有点形同虚设的





味道。


速度慢


  SATA相对于SCSI和FC速度慢,主要原因是机械底盘不同,不适应服务器应





用程序大量非线性的读取请求。所以SATA硬盘用来做视频下载服务器还不错,





用在网上交易平台则力不从心。


  SATA 1.0控制器的传输速度效率不高,虽然标称具有150MB/s的峰值速度,





事实上最快的SATA硬盘速度也只有60MB/s。


整个解决方案价格不


  虽然SATA硬盘相对于SCSI硬盘来说很便宜,但整个的SATA方案并不便宜。





主要原因是SATA 1.0控制器的每个接口只能连接一个硬盘,8个硬盘组成的阵列





需要8个接口,把每个接口300多元的花费算进去,就不便宜了。


SATA II与准SATA II


  很多人到现在都还不是太清楚SATA与Ultra ATA相比有什么区别与好处,这





也难怪。因为连Intel刚推出SATA的时候,也没想到这个为个人用户而改进的方





案,结果会在入门级服务器和工作站等企业应用的前前景更为广大——也正因





为这样,2004年才专门成立了SATA IO(SATA国际组织)。


  前面那么多介绍,是结合现实情况与SATA官方白皮书整理的,从中已经可





以发现,说到SATA优缺点,更多的是从企业应用而不是个人与家庭应用的角度





考虑的。


  现在经常听到“NCQ硬盘”和“SATA II硬盘”这两个名词,它们是SATA向





下一代——SATA II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的产品:


  第一阶段是在SATA的基础上加入NCQ原生指令排序、存储设备管理





(Enclosure Management)、底板互连、数据分散/集中这四项新特性。


  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出上作进一步改进,加入了双宿主主动式故障





替换、与多个硬盘高效连接、3.0Gb(即300MB/s)接口带宽等特性。


“NCQ硬盘”的改进:不仅仅是NCQ这么简单


  由于SATA II的第一阶段几项改进中,NCQ原生指令排序技术对个人用户意





义比较大,所以也只有这一项技术比较多人了解。其实SATA II第一阶段加入的





技术包括如下几项:


NCQ原生指令排序


  Native command queuing:什么是NCQ呢?这是SCSI早就使用的一种技术,





只是最近才应用于SATA硬盘。


  传统台式机硬盘都用线性形式处理请求,这种方式潜在很不好的方面,要





理解其中原理,必须对硬盘物理结构有个基本了解。硬盘里面是圆盘状的,很





象CD光盘。每一个圆盘由许多同心圆划分为一条条磁道,磁道又分出扇区。每





个圆盘由一个或多个磁头负责读取。如果数据分布在同一磁道,寻找数据的速





度是最快的。在不同磁道之间移动则消耗很多时间。假设要读取三块数据,其





中一块在圆盘最外边的磁道上,一块在圆盘最里面的磁道上,还有一块在圆盘





最外边的磁道上。传统的硬盘,会依次先读取圆盘最外面的数据,然后读取最





里面的数据,最后再回头读取最外面的数据。这样一来,磁头移来移动消耗的





寻道时间多,效率就低了。如果把磁头移动减到最少,寻道时间就会相应减少





。这就是NCQ的目的所在——NCQ可以重新编排指令,不让磁头从外移到内再移





到外,而是在移向圆盘内圈之前就读取外圈的两块数据。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CPU的速度对硬盘性能影响微乎其微,但NCQ技术则





可以明显改善硬盘性能,特别是对前面提到的SATA多线程性能差、容易磁头频





繁来回摆动、硬盘容易过热这些方面有很大改善。


机架管理(Enclosure Management)


  前面提到SATA的热拔插技术,由于阵列中有一块硬盘出现故障的时候,不





知道具体坏的是哪一块而形同虚设。SATA II第一阶段即拥有NCQ技术的SATA硬





盘,加入了机架管理技术,正是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


背板互连(Backplane Interconnect)


  SATA用于数据发送的导线数量很小,因而出现了为外部RAID使用而部署的





底板。


  该底板是一块物理线路板,通常集成到机架的后面板上,上面嵌入了通过





刻在线路板上的导线连接到中心控制器插件的多个设备接头。值得注意的是,





中心控制器与主机的接口可以按任意一种协议来设计,可以是SCSI、光纤通道





或iSCSI。底板的使用可使设备咬住接头并紧密结合。


  当然,受到FR4材质信号衰减的限制,中心控制器和SATA设备接头之间蚀刻





线路的最大长度必须限制在18英寸以内。虽然这种限制表面上局限了底板端子





和SATA机架的设计,而事实上,标准机架为19英寸宽,因此,在一个1U到3U的





机架内,为SATA而蚀刻的最大导线长度足以从一个位置适中的中心控制器连接





到所有设备接头。


SATA II不等于300MB/s


  首先,是接口带宽从原来的150MB/s扩展到了300M
下一页上一页  (2/4)
下一楼›:电脑常用端口对照表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或者陌生的端口可以在这 ..
‹上一楼:AWARD BIOS设置详解








  AWARD公司是世界最大 ..

查看全部回帖(80)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