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17777
-
- 注册时间2007-05-02
- 最后登录2025-05-02
- 在线时间18636小时
-
- 发帖786303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飞翔币211574
- 威望215717
- 飞扬币2615136
- 信誉值8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786303
- 飞翔币
- 211574
- 威望
- 215717
- 飞扬币
- 2615136
- 信誉值
- 8
|
封神这事儿,在中国历史上,只搞过一次,而且规模堪比天庭春招,一封就是三百六十五位,连申公豹都混了个编制。可奇怪的是,从周武王之后,两千多年换了几十个朝代,哪个皇帝打下江山,不是血雨腥风?可就没一个像武王一样,打完还发神职。这不是他们不想,是不敢。因为从春秋开始,神仙也要查户口,拜错了都算“越权”。今天这篇文章,就带你看看,为什么“封神”这种大动作,历史上只干了一次,还再没更新版本。谁家打仗顺便分配神位?也就武王干得出来封神这件事,放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开天辟地的大操作。武王伐纣,一边出兵伐国,一边列名单封神,这不是打仗,是开发布会,还要顺便发录用通知。 我们得从商朝讲起。那时候,神权和王权是同一套系统。商人打仗、种田、婚嫁、生娃,统统要占卜。甲骨文里写得清清楚楚,今天打猎前问“祖乙保佑不”,明天嫁女儿前问“己卯吉不吉”。纣王不是没文化,而是掌握了神权渠道,用巫术管理国家,巫即政,政即术。问题出在,纣王开始想“垄断神权”。他盖庙祭女娲,不是表达敬意,而是要重新解释神明归属:谁说你们巫祝才懂天命?我天子也能和天交流。 结果呢,祭文写得不合规,搞出艳诗一首,直接触动了所有神祇的“话语权红线”。于是西伯侯姬昌上台。他不是先打仗,而是先演《周易》。这是大动作,是用六十四卦,重新编写天地秩序的“操作手册”。文王用的是系统思维,不是巫术口诀。 他把天命从“祖先的专利”拉成“可学习的法则”。这等于从“巫”手里抢过了“天道的使用权”。然后到武王那儿,动手了。牧野之战,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一边喊口号“天下为公”,一边挥兵讨伐,打完了,战死的有冤的、有忠的、有私心的,不能都白死吧?这才有了《封神榜》。 把这些战死者系统安排,有的封天神、有的归地祇、有的进山川社稷体系。说白了,这是在清算旧系统、重新安插天上人间的“编制”。所以,封神不是玄幻操作,是周人对“政权更替”做的系统性“合法化设计”:改朝换代的同时,把神也换了个说法,让新朝代表“天意”,旧朝下岗“安置”。你再敢封神试试?从春秋开始就查户口了!到了春秋战国,历史开始记事,礼制开始落地,再要搞“封神”,难度直线上升。 《礼记·祭法》里讲得明明白白:天子祭天与祖,诸侯祭山川,大夫祭门闾,士祭祖先,庶人只能祭灶神。这是严密的等级制度,神不是你想拜,想拜就能拜的。此时神祇管理进入“户籍制度”。你是天子,才有资格搞“七祀”,包括社稷、宗庙、司命、中霤等;你是士大夫,只能拜灶神、门神这种“基层干部”。 这一整套制度,把商代那种“见啥拜啥”的全民神权彻底封死。而民间呢?开始出现“私神崇拜”。有人家拜灶王爷,有人拜门神,有人拜土地。但这些神,全无编制。朝廷不承认,郡县不记名。 最多你烧香我睁眼,反正不能写进官方祀典。到了汉朝以后,皇帝也不是不想封神。汉武帝就搞了“太一神祭”,请天神保国运。可他不敢随便发榜单,只能通过太史令列入《史记》,象征性写一下。汉宣帝还得托董仲舒编出“天人感应”理论,把皇权和天象连成一线,才好解释“朕即天命”。 唐宋以后,真武大帝、妈祖天妃、关羽武圣这些“新神”,虽被册封,但路径极为复杂:先要在民间流行,再由地方备案,最后才被朝廷纳入“祀典”。过程比现代公务员入编还麻烦。这就说明,武王那次“封神”是制度盲区中的特例。那时没正史、无档案、无律法,谁先解释谁占理。 而后来制度一成型,“封神权”直接被礼法管控,失去民间操作空间。简言之,从春秋以后,你想搞封神?先看你有没有“上天备案”的通道。没有通道,别说封神,你连拜个祖先都得看户籍。别羡慕封神榜,那是没官方管的时候乱写的《封神演义》问世于明代嘉靖年间,作者许仲琳。你要说这是历史,那比说《西游记》是探险纪录片还不靠谱。 但问题来了,它为啥写得那么像“正经编制”?那是因为它填补了一个空档。从周朝之后,史记满天飞,谁出事谁落笔。你要在秦汉唐宋编神,那就是“抢编制”,容易出事。而周商之间呢?史书空白,文化体系未定,适合“想象施工”。许仲琳正是看准这点,把所有能安插的角色都塞进“封神榜”:申公豹、姜子牙、哪吒、雷震子,一个不落。不是按战功排,是按系统性安排。有战死封神,有悖逆封神,有替死封神。哪怕是走错路、投错人,也能分个“山神”干着。 这就像什么?像一场“历史股灾”之后的人员重组。人间政权易手了,天上神位也得重新排座。这个操作,正是《封神演义》最成功的地方:它提供了一个“神职分配模板”,填补了史学、礼制、信仰三者之间的空隙。 后世有样学样。宋徽宗封雷公、火母,元代册封妈祖,清廷把关帝提为“武圣”,都借鉴了这种“先民间热度,后官方背书”的逻辑。但这些操作,本质上是“地方信仰行政化”,不是“政治合法性神化”。 所以说,封神只有一次。那是政权转移、文化重组、神职安排三合一的大工程,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权力叙事。后来的王朝再换血,顶多封个忠臣孝子、文武双全,别说天神地祇了,连山神水怪都轮不上新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