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八百里加急”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真正奔跑八百里。这种说法类似于我们平时的夸张修辞,实际上还存在着“五百里加急”和“三百里加急”等说法。需要澄清的是,即便是被誉为千里马的良驹,其一日之内的极限奔跑距离也仅为300至500里左右,远不及“八百里加急”的夸张描述。

唐时一尺约合今303米,唐朝一里则相当于现今42米。以此计算,唐朝的八百里路大约对应我们现在的726公里。即便唐朝的千里马能轻松奔出500里,那也仅及现今454公里而已。显然,一匹马要连续奔跑800里路程,即便是千里马也难以做到,更别提超速跑车了。
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实际上是通过古代全国范围内的驿站网络来完成的。这种传递方式类似于现代的接力赛跑,即多匹马轮流奔跑,以确保在短时间内将书信送达目的地。然而,这种方式对马匹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为它们需要全力以赴地奔跑,体力消耗极大。尤其是那些被挑选出来参加八百里加急的马匹,往往是驿站中最为出色的马匹,它们的身体状况和寿命都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对于驿站的工作人员来说,遇到八百里加急的任务也充满了挑战。他们需要拼命鞭打马匹以催促它们加快速度,而抵达终点后,马匹和驿卒们往往都筋疲力尽、气喘吁吁。

古时的八百里加急,是一种非常紧急的传递方式,通常只在面临极端紧迫、生死攸关的情况时才会启用。例如,在安史之乱时期,安禄山于范阳(今北京附近)起兵造反,而唐玄宗正身处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的华清宫中,两地相距甚远,足有三千余里。为了迅速传递这一紧要情报,唐朝官员便采用了八百里加急的方式,成功将消息传至唐玄宗耳中,仅用六天时间便让其获悉了安禄山的叛乱。
那么,这一高效的传递方式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关键在于完善的驿站系统。实际上,邮站这一机构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并不称为驿站,而是以邮、亭、驿、置等名称出现。这些驿站构成了古代的通信网络,确保了信息的迅速传递。

其中的“邮”,指的是专人步行送公文;“亭”,则是为送公文的邮差和奔波的官员、使者提供的简陋住所。此外,这些驿站还承担着运输物资的任务,配备了专门的驿骑和驿车,负责传递紧急文件和军事情报。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他下令修建了从咸阳延伸至全国各地的直道和驰道,这可谓是我们现代高速公路的雏形。秦朝修建这些道路的初衷,正是为了更高效地传播信息和运送物资。
到了魏晋时期,驿站的概念得以正式确立,并颁布了《邮驿令》,通过法律手段严格管理驿站,确保公文传递的准时与准确。同时,对于驿站管理的马匹,法律也明确规定了责任与惩罚措施,以防止马匹的无故残疾或死亡。这部《邮驿令》无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交通的法律。

隋唐时期,朝廷开始大规模兴建驿站,这些驿站每隔20到30里便设立一处,并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官员。据《大唐六典》记载,唐朝全国的驿站数量多达1639个,同时还有2万多名配备人员和7万名驿兵。此外,还有专门设在水路运输通道上的水驿。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末年的李自成曾在银川担任过一段时间的驿卒。然而,后来崇祯帝的改革导致许多人失业,包括李自成。在找不到其他生路的情况下,他选择了起义反抗明朝,这一事件直接加速了明朝的衰败。
尽管每个朝代的驿站系统各有差异,但它们的核心功能是相似的,即传达政府文件和重要信息、进行物资运输以及为出差官员提供住宿休息。每个驿站都配备了相应数量的人员和马匹,以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物资的顺畅运输。例如,“八百里加急”的文件或消息就是通过这样完善的驿站网络进行快速传送的。其中提到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恰恰揭示了这样一段历史:唐玄宗为了满足杨贵妃对岭南荔枝的渴望,不惜动用八百里加急的方式来进行运送。荔枝产自遥远的两广地区,与长安相距3500里之遥,且其成熟的季节恰逢夏日的6月至7月,即便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也需要花费至少半个月以上的时间。然而,时间一长,荔枝的口感势必会大打折扣。尽管如此,唐玄宗仍不惜花费巨资购买驿马和驿卒,以满足贵妃的一时之需。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八百里加急并非随意可用,其背后有着沉重的代价。当某个驿站接到此类信息时,必须立刻调动驿卒,将马儿训练得健步如飞,向下一个驿站接力传递信息。而这样的传递过程,需要一连串的驿站严格遵守规定,直至信息最终送达目的地。此外,唐朝还规定了不同马匹的速度标准:普通马儿每日最多只能跑180公里,这几乎是普通文件的传播速度;而速度稍快的马则可以跑至300公里,接近了三百里加急的水平。最好的马儿每日能跑至多500公里,这恰好符合五百里加急的标准。然而,对于那些极度紧急的“八百里加急”文件和情报,由于时间紧迫,往往无法充分考量驿卒和马匹的安全。在战时,若遇到至关重要的秘密情报,单靠一个驿卒传递显然不够稳妥。因此,通常会派出多个驿卒同时传递相同的紧急情报,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即便途中有个别驿卒被捕,也不会影响整体信息的传递效果。毕竟,各个封建王朝都依赖遍布全国的驿站系统来高效传递公务文件和情报,包括皇帝的诏书和命令。不同类型的文件自然需要不同的传递方式来确保安全与速度。这些遍布全国的驿站,无疑是封建王朝高效传递官方文件的有力保障。但有人或许会问,那些负责传递紧急公文的驿卒,是否会面临被抢劫的风险?事实上,由于这些紧急公文对普通强盗而言并无实际价值,他们不仅无法从中获取任何利益,反而可能因泄露信息而招来官兵的追捕。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很少有人会冒险去抢劫这些驿卒。只有在社会动荡、秩序失控的特殊时期,才可能有人胆敢挑战这一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