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17777
-
- 注册时间2007-05-02
- 最后登录2025-07-30
- 在线时间18934小时
-
- 发帖810201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飞翔币215170
- 威望215767
- 飞扬币2754852
- 信誉值8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810201
- 飞翔币
- 215170
- 威望
- 215767
- 飞扬币
- 2754852
- 信誉值
- 8
|
各类古装剧中,里面的男子通常留着飘逸又浓密的胡须,显得风度翩翩。或是在戏曲、壁画乃至正史里,对古代男子的描述几乎都是人人一把美须。像五绺长髯的关云长,虎须倒竖的张翼德。 那么古代男子为何普遍留长胡须,难道是因为没有剃须刀吗?其实,剃须刀并不是现代才发明的工具,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功能丰富的“青铜削”,至东汉,铁剃刀便已出现,到南朝剃面修容已成为一种职业,如《清明上河图》里就有刮脸的场景。 明清时期,剃头匠甚至走街串巷,修面服务并不稀奇,可见剃须工具并不是主要原因。先从古代文化观念上来看,胡须被赋予了极高的象征意义。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胡须作为身体毛发的一部分,人们对其“关爱有加”。 而剃掉胡须被视为不孝之举,违背了传统道德,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使得男子们自然而然地将留胡须当作遵循孝道的体现,不能轻易剃除。汉代诗歌《陌上桑》里提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说的是过往行人见到罗敷,都放下担子捋起自己的胡须。可见在汉代,留胡须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且如满清时期的辫子一样,是人们面部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时期,有一种刑罚叫做“耐刑”,何为耐刑?就是将罪犯的胡须头发剃掉,以达到羞辱的目的。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妻悍,夫殴治之,决其耳,若折肢指肤体,问夫何论?当耐。”说的是有一户家里妻子彪悍,丈夫气不过便家暴了妻子,结果用力过度使其耳朵与四肢受伤,于是男子就被处以了耐刑!再者,胡须在古代还是男子成熟与身份地位的标志。在古人眼中,胡须浓密且修长代表着男子发育成熟,拥有阳刚之气。 如古代医书《素问》称“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认为须发的多少由肾脏决定,因此在古代,古人用“须眉”来代指男子。而俗语常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面白无须”也作为贬义词,用来形容那些不可靠、不可交的男子。 再如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对刘邦的描述:“高祖隆准龙颜美须,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更是将胡须与皇权联系起来,人们称之为“龙须”,代表着权力与权威。当然,剃须工具也占一部分原因。古代虽有剃须工具,但远没有如今的电动工具便捷。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用燧石、蚌壳等磨制成刀片用以剃须,往后,青铜或铁制的剃刀才相继问世。然而,这些工具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且价格昂贵,普通百姓难以拥有。 而且,用这些工具剃须还需要一定技巧,弄不好便划伤皮肤,相比之下,留着胡须稍作打理更为简单方便,这也是对胡须而言的另一种选择。到了近代,满清的发辫和长袍马褂被视为愚昧、落后的象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同时,方便又锋利的剃须刀相继进入普通老百姓的视野,剃须变得又快又简单,加上审美观念的转变,胡须和卫生联系起来,成为清洁面部的累赘,干脆一刀剃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