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17777
-
- 注册时间2007-05-02
- 最后登录2025-08-24
- 在线时间19012小时
-
- 发帖81958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飞翔币217146
- 威望215802
- 飞扬币2805210
- 信誉值8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819580
- 飞翔币
- 217146
- 威望
- 215802
- 飞扬币
- 2805210
- 信誉值
- 8
|
每年到了处暑,很多人觉得终于熬过了酷暑。但天气刚一凉,有几个人就容易中招:空调关得早,窗户开得大,晚上还急着换长袖,结果第二天早起,咳嗽鼻塞、腰酸背痛又回来。很多人以为这就是“秋天”,其实处暑才是温度变化最大、身体压力最大的阶段。总有人说,“早处暑秋老虎,晚处暑下山虎”,今年的处暑偏晚,大家都会觉得冷气该来了,夏天已经结束。可天气真的就会一下子变得舒服吗?其实“处暑根本不是天气真正变凉的时候”,就是这个冷热交替的阶段最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还没适应,反而出问题最多。 热和凉都不是一点点变化,是反反复复的。白天可能还热,晚上却突然就凉下来,昼夜温差大。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在处暑后两周,温差平均9度多,比之前高出不少。这时候,身体调节反应很慢,尤其是血管和免疫力变弱的人。血压容易跳来跳去,心情也容易波动。其实很多上年纪的人习惯了白天气温一降就晚上不开空调,还爱关窗睡觉,希望能快点入秋。这样一来,房间里湿度蹭蹭往上爬,霉菌螨虫说来就来,空气不流通,呼吸道疾病、鼻炎、咽炎更容易复发。 还有饮食习惯,不少人到了处暑就觉得“该补了”。热汤热粥、红枣羊肉全上桌。一项2024年的研究显示,吃太多这些“温补”的东西,反而把血糖、血压搞得更不稳定。很多中老年人以为多吃点身体会更好,但其实“秋补不等于强身,反而可能让自己更累”。 其实这个节气,情绪也很容易“变味”。数据显示,中老年人在处暑到秋分之间,焦虑明显增多。尤其是独居老人、身上有慢性病的人,注意力容易涣散,睡觉不踏实,还会心情低落。身体变化带来情绪波动,有时候并不明显,但真正影响了日常生活。 处暑以后,最容易忽视的是血压和中风风险。专家给的提醒很简单:“气温每降1度,老人中风风险平均多2。4%”,处暑后的十天正是波动最大的时候。早上起床半小时内测下血压,降压药最好跟着气温调整时间。身体敏感的人一定别马虎。 有些人秋找补水量也减少了。汗出的少,水喝得也少,结果血液变黏了,血栓风险悄悄爬上来。喝水不要偷懒,也别猛灌冷饮,每小时小口喝100毫升左右最合适。 怎么应对处暑的这些“坑”?第一是慢慢调整,不能跟着气温大幅波动。空调不一定马上关,晚上可以提前两小时开定时,温度26度就够,别直接吹在身上,尤其是腰和肩。穿衣也别急,早晚加件薄外套,别急着穿厚衣服。 饮食上尤其不能乱,秋补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的人,补太多红枣、桂圆、羊肉反而有风险。早餐多吃粗粮、清淡点,多喝点水,比猛吃补品靠谱。身体到底需要啥,其实自己最清楚,别盲目跟风。 情绪也一样,别闷在房子里。早晨出去走一走,哪怕半个小时,哪怕慢步,跟身边人聊聊,情绪自然就好很多。很多退休老人一到秋天就喜欢待在屋里,结果越养越累。身边有个真实例子,王阿姨去年处暑一到,空调关死,秋衣秋裤提前上身。结果才三天就感冒了,还腰疼。去医院一查,就是房间闷湿、冷热交替影响到身体。还有赵叔,听见“秋老虎下山了”,饭桌上顿顿补,结果血压高得不敢出门。医生说,要慢慢调整生活,不要和气候较劲。 所以处暑不是终点,是提醒你“慢慢变换生活节奏”的开始。喝水要有计划,吃饭要平衡,空气流通、衣服慢换,别急着抢秋凉,也别赶着去秋补。你能稳住自己的节奏,“处暑就过得顺顺利利”,生病的风险也会小很多。处暑不是一句老话,不是简单的天气变化。真正影响你的,是每一个生活的小细节。从通风、喝水、吃饭到情绪、锻炼,哪个细节都比温度更重要。愿每个人都能稳稳地爬过这个节气的小坡,秋天的好日子自然就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