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17777
-
- 注册时间2007-05-02
- 最后登录2025-09-08
- 在线时间19073小时
-
- 发帖82436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飞翔币219108
- 威望215837
- 飞扬币2832966
- 信誉值8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824360
- 飞翔币
- 219108
- 威望
- 215837
- 飞扬币
- 2832966
- 信誉值
- 8
|
鬼的存在无法证实,当然也无法证伪,鬼的存在具有“信则有”这个特点,世人喜欢谈鬼,鬼又让人畏惧,人们绘声绘色谈鬼,无疑会加深人们的恐惧心理。因此,在中元节之后再谈鬼神,可能更合适。 中国人鬼神观念产生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时期。商朝极度迷信鬼神,可以说,商朝就是一个鬼神王朝。商朝因为迷信鬼神,认为鬼神主导人事,占卜与祭祀就是人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手段。现存的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基本就是占卜。后来被认为是六经之首的《易经》,也是因为占卜而产生。虽然,孔子、荀子有“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之说,这“不占”与“不卜”,并不否定精通《易经》者,通晓占卜之道,只是不愿意干占卜这事而已。直到今天,占卜依然在民间具有一定的市场。商朝频繁进行祭祀活动,祭祀中一个血腥残忍的表现,是大量杀活人进行献祭。无论是古代文献,还是考古出土,我们可以看到商朝祭祀中人祭是常态。 盘庚迁殷,在定都仪式上,一次杀了上万人进行献祭,以求神灵保佑“乔迁吉利”。商王武丁时期,由于后母辛的封地出现干旱天灾,于是就给一批人活活烧死,并称之为“烄祭”。作为献祭的活人,不仅仅是战俘或奴婢,也包括王公贵族。可能是,高规格的祭祀,需要给神灵供奉高贵的“食材”。 周文王姬昌之子伯邑考就被商纣王作为人祭,在祭祀过程中,把肢解伯邑考的肉赏赐给文王,这是册封周文王为诸侯的仪式。《易经》中的艮卦,可能就是写伯邑考被献祭的过程。伯邑考被献祭,大概率是姬昌展示忠诚的最关键筹码,此后的“歃血为盟”,还带有这个痕迹。 在甲骨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祭的血腥画面。卯:指的是将人祭开膛破肚后,劈成两半悬挂起来。册:指的是直接劈开用来祭祀的人。副:指的是掏空人祭的内脏。伐:指的是砍下人祭的头颅。沈:指的是将人祭沉入水中淹死。就是我们现在最常用的“我”字,在甲骨文中,也是表示为杀人和肢解的凶器。 整个商朝,因为崇拜鬼神和活人祭祀,充满了阴森而恐怖的色彩。商周之变,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巨变。人性觉醒,神性消逝,华夏文明走向新生。中国走出蒙昧的迷信鬼神时代,活人祭祀退出历史舞台。 可是,历史惯性往往表现出巨大的顽固性,帝王让大量宫女殉葬的恶习,到汉朝才基本遏制。可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宫女殉葬又开始死灰复燃,直到明英宗才明令禁止。 对于鬼神的崇拜和畏惧,滥觞于夏商,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毕竟生活在文明时代,对于鬼神,更多的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