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由来与古代的阴阳学说、丰收祭祀以及天象崇拜等有关,以下是具体介绍:
名称起源:古人将万物划分为阴阳属性,数字亦有阴数与阳数之分,其中九被视为最大的阳数。农历九月九日因两九重叠,故称为 “重九” 或 “重阳”。古人认为此日 “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是阳气极盛的吉祥之日。
起源传说
丰收祭祀: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源于当时的丰收祭祀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记载了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天子要大祭五帝,命令主管官吏用牛羊祭祀群神,以谢天帝、祖先恩德,这是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祭祀大火: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大火” 即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在季秋九月隐退。大火星的退隐使古人产生恐惧,于是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仪式,这种仪式在后世的重阳节风俗中留下了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诸多传统习俗,以下是详细介绍:
1登高:金秋九月,天高气爽,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古人认为重阳节当日 “阳气极盛”,通过登高可远离地面的不正之气,此外,“登高” 与 “高升” 谐音,故被赋予步步高升的象征意义。
2佩茱萸:茱萸雅号 “辟邪翁”,人们往往采摘其枝叶,或佩戴于臂,或插在发间,或置于随身香囊里,以此祈祷辟邪祛病。
3赏菊:农历九月俗称菊月,重阳日又称菊花节,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时尚。
4饮菊花酒: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 “吉祥酒”。在重阳节黎明时分,人们便采摘含苞待放的菊花,掺杂在黍米中浸曲酿制,直到次年重阳才酿成。
5吃重阳糕: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叫重阳糕,没有固定的形式,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糕” 与 “高” 字同音,有步步登高的意思。
6射箭:重阳节骑马射箭的习俗始于刘裕建立刘宋,规定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后,在南北朝流行。后来流传开来,民间也有立靶射箭,中者有赏的活动。
7放风筝:从唐朝开始,风筝向民间娱乐转型。重阳节放风筝,称为 “风槎”,是为了 “放晦气”,纸鸢飞得越高越远,晦气也飞远;也有一种说法是重阳放纸鸢是 “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
8重阳食蟹:食蟹也是重阳的传统习俗。《金陵岁时记》中记载,老南京的商店和作坊主人在重阳节晚上以 “螃蟹酒” 宴请店员和伙计,重九晚上吃螃蟹酒,成为夜工开始的标志,也成了某些行业的俗例。
9亲朋欢聚畅饮: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在古代,人们喜欢去寺院进行重阳节活动,在风景名胜之地的寺院中,吹吹风、赏赏菊,喝点小酒助兴。
10妇女回娘家:在明代,皇宫中从九月初一开始吃花糕庆祝,已出嫁的女儿要归宁。一些富贵人家会买进数百盆菊花,叠成菊山或者菊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