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内衣“奥秘无穷:“亵衣”、“心衣”、“宝袜”、“抹胸”、“主腰”、“肚兜”,内衣的名称不下几十种;从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半圆形到优雅的倒花蕾形、吉祥的“如意”形,古代内衣的款式之多也远不是现代文胸可敌。
据悉,古代女子在内衣上翻尽花样,与外服的式样受到等级制约不无关系。
前圆后方,前短后长,这是为了应和天地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过腰、胸、肩等分别系带,是为了在流动中达到不同的‘塑身修形’效果。袋口的拼接处,必须绣上小幅图案来遮住线的结点,保持画面完整,这便是所谓‘出境生情’.
华夏女子内衣汇聚了绣、缝、贴、补、缀、盘、滚等几十种工艺,用以表达不同的主题。而有些工艺,今天已经难觅踪影。
古代内衣不仅蕴藏着昔日情怀,更可瞥见时尚的端倪。
一件口口年间的内衣,正面“好鸟枝头”四个大字在替主人寻觅着好归宿,背面则绣着手写体的“Goodnight(晚安)”字样,英文字上下倒了个儿,表达了西风东渐时人们的兴奋和陌生。桃红和墨绿的对比搭配、由浅入深的渐变色彩、不等距的纽扣位置、疏密有致的流苏,无一不是今年春夏女装的亮点;而放入麝香片和桂皮的小插袋正是如今“保健内衣”的雏形.


奇巧方寸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在造型理念上,强调在内衣的方寸之间通过巧妙分割来塑形修身。在款式结构的经营中注重平面形态的不同分割与布局,在奇巧的方寸分割中体现独到的创意理念,达到平中出奇、平中出神、平中生韵。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制式既具有合乎人体装束的自然属性又与习俗礼仪的社会属性相对应。它所包含的"因人定制"、"因题定性"、"因俗定款"等一系列制式特征中,充分体现着中国古代女子内衣文化的深邃广奥。它从外形设计到具体的某一细节,均明晰地折射着一个制度与文化、时潮与观念。它在款式艺术的创造法则中既有长短宽窄的穿插,又有厚薄动静的变化并参与其他服饰的配置来构成装束的层次化及多样性。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款式结构有"前后覆绕式"与"前胸单片式"两种,分别来"覆盖胸背"和"覆盖胸乳"。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款式有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仿动植物形态等数大类。 制式上最具特色的"束带"的穿着安排,各具千秋。"肩部吊带式"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左右两角各缀以带"而绕颈后,以肚兜为代表:"胸两侧缚带式"指袭衣两侧缝缀几条绢带折向身背后每诳卺于右腋下(金代);"交部诳卺带式"以背后两条交叉的宽带相联,再用纽扣绾结)(元代);"无带束胸式"指唐代时期的妇女内衣,胸际为"一字形"的包缠式。



色彩奇想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艺术在色彩的创造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在色彩的多样性,地域的鲜明性,金银的巧用化等方面。明代大诗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便形象地道出了人、色彩、内在服饰的异面关系。"富贵之家,凡有锦衣绣裳,皆可服之与内,五色粲然,使一衣胜似一衣……"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色彩经营上以"浓烈煽情的对比法"和"温情含蓄的调和法"最具特色,浓烈煽情的对比法中如红与绿,蓝与黄的强烈反差来营造一种对比力度,再用黑白,金银的间隔安插起到丰富的效果。在色彩安排的位置上也各不相同,有居中式、角隅式、散点式、满地式等;温情含蓄的调和法以相似,近似,同一的色彩配置经过不同的色彩面积和方位的安排,产生温情而含蓄,雅致而恬美的装饰效果,例如:用一种色彩不同深浅的层次渐变来形成晕染的温情效应。


材料精美
中国历史上素以「丝绸王国」惯称,除了布衣外,一些达官显贵均穿著丝绸服饰,丝绸由於固有的柔软舒适的特徵而备受女性喜爱,成为内衣面料的首选。作为内衣的丝绸品种很多,主要有织锦、花绫、纱、罗、绢、缈诳诳等。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是一部寄情的文化史,它在"仅覆胸乳"的不同几何形态分割中达到身体与社会表情、身体与人生价值的交相辉映,并通过这个表现的平台来传递女子不同时代与文化的价值理念,吐露内在情愫。
自魏晋南北朝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出现裂隙后,中国古代内衣文化开始了不为礼俗所拘的浪漫岁月。隋唐时期,凭借内衣的形制、赋色来袒露身体,更显唐代内衣服饰文化的开放气度及人文精神中精彩绝艳的异光;宋代的"理学"制约,并没有使内衣文化黯然失色,而是以"窄、瘦、长、奇"别具中原特色,为日后的"肚兜"文化奠定了根基;明朝内衣文化中"非绣衣大红不服"的"主腰"式内衣,更体现了当时社会风尚中"导奢导口口"的生活消费理念;清末口口,既有对传统内衣的继承,又有对西方内衣文化的接纳,修身塑形、寄寓精神的"肚兜"艺术提升了华夏内衣的品格。北齐的"心衣"、隋唐的"宝袜"、宋代的"抹胸"、明清的"肚兜"、口口的"束身小马甲",中国古代内衣都"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从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半圆形到倒花蕾形、如意形、虎形,呈现千姿百态。纵观整个内衣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内衣以一种朦朦胧胧、时隐时显、含羞内敛来抒发对美、情以及身体表现的企望。从汉唐到明清,中国女性内衣的称呼发生了巨大的演变:
汉代以前:亵衣

汉:抱腹、心衣

唐代:诃子

元代:合欢襟
元代的"合欢",无论从形制还是名称上都很有煽情的味道。"合欢"后背坦露,以带子相连,肩部无带,穿时由后及前,有胸前一排扣子系合,或用襻带等系束。面料为手感厚实的织锦,图案则多为四方连续。
明代:主腰

清代:肚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