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立陶宛这三场比赛,邓华德旗下的中国男篮完成了他们第一阶段的热身比赛。这五场热身赛无非两个对手:阿根廷预备队和立陶宛青年队,坊间对于对手实力有诸多说法,其实标准只有一条:能否让中国男篮达到锻炼目的,成则请得合理,否则难以服众。这样一比,立陶宛尽管不是正牌国家队,却符合锻炼的目的;而阿根廷,权当是让球队有个打比赛的机会而已。
这五场比赛结束,发现无论身边网上还是远亲近邻,都没有对男篮的成绩抱过高的期望,似乎已经达成了统一。除去部分不明所以的球迷还认为姚明可以参赛以外,大部分人对中国男篮在土耳其的命运都不乐观。
这其实是一种理想的舆论环境:2006年及其之前,大家能看到电视画面的一共两届世锦赛,1994年的八强历史性突破和2002年的兵败印第安纳波利斯,1998年世锦赛则由于亚锦赛兵败利雅得而未能成行。成绩的作用无法忽视,于是2006年王治郅回归,姚明易建联在队,加上王仕鹏石破天惊的一记超远距离三分绝杀,都是让人们燃起热望,对比赛成绩有所期盼的要素。而本届世锦赛,姚明遗憾伤退,球队战绩下滑都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津门惨败的冷雨夜,仍然是心头挥不去的痛楚,所以对这支邓家军,我们更应该把战绩放在其次,球队只要能够打出精气神,让我们忘记天津亚锦赛决赛后伊朗狂傲的叫嚣和那不堪入目的比分差距,就算达到了目的。
一支球队的长期建设和远景规划必须要经得起考验和耐心,充分经历真正的砺练和挫折才能达到目标。过去篮管中心的态度往往浅尝辄止。1999年蒋兴权指导在亚锦赛决赛把韩国得分压在50分之下,只是因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输了法国,导致无由离职;而2001年王非在上海率领男篮登顶而小亚洲,却由于2002年的一连串失利而被解职,却没有人关注过王治郅未能回归对这支球队的巨大影响。领导自有领导的考虑,但任何一支球队真正成型,贯彻教练的意图磨炼成功,都需要长时间的过程,忽视这样的客观规律,只会让球队在恶性循环中生存。
这支球队的确在对立陶宛的三场比赛中体现出了明显的问题:进攻无法提速,破紧逼成了难点和死穴。这一直让很多前辈专家和球迷诟病。但反思一下,中国男篮选帅之初,不正是看中了邓华德的激情和他调动年轻队员积极性的能力吗?在他的体系里,即使没有孙悦和易建联,充满激情的丁锦辉、于澍龙和易立,以及老当益壮的金立鹏,的确有了极大的发挥空间,而且在这一体系中,苏伟的防守、策应和掩护能力的确有了提高,这些都是球队值得重视的变化。
我自然知道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也会看着1994年世锦赛中国男篮的灵动而感慨。这支中国男篮纵然目前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真的要让一支球队完成最终的转型,请篮管中心的领导果断而坚定。
最近,前任篮协掌门人的新书出版,爆了不少料,也引起了关注和争议,但在刨除这些以外,请看到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魄力和胆识。而我们,只要能用足够的激情和血性来让我们关注,以便忘掉2009年亚锦赛决赛的一场惨败,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