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617阅读
  • 1回复

[灌水](静夜思)新解

楼层直达
z3960 
级别: FLY版主
发帖
803747
飞翔币
214980
威望
215767
飞扬币
2724194
信誉值
8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我国流传的《静夜思》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有个别字有出入.这首诗被列入小学教材。

        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版本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现在录入小学教材的是明代版本,读起来朗朗上口。教材的译文如下: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静夜思:是指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诗中最有争议的就是“床”字的解释,从古至今专家学者给出不同的答案。根据学者对床字解释的字义我们在理解一下诗意,床字几种解法的译文如下:
       一,床: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静夜思>诗意图》。按照这个解法此诗翻译如下:李白坐在井台上,看到井台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二,床: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按照这个解法翻译如下:李白站在井栏前,看到井栏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如果按“窗”字理解就是:李白看到从窗户照进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按床本意理解就是:李白倒在床上,看到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用以上四种对“床”字 的理解,再来解释诗的含义就有些太煞风景。(一),假如用一、二“床”是指井台或井栏,李白在一个月光如昼的夜晚来到井台或井栏的跟前,看见井台或井栏前面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那么请问李白在一个月光如昼的夜晚来到井边干啥?是想家想的要跳井吗?(二),如果按“床”和“窗”的通假字或按床的本意解释就是:李白躺在床上,看到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这也是小学课本的解释,那么请问李白在屋里看到月光从窗户照进来,以为地下是一层霜,抬起头来看看天上的一轮明月,他住的房子没有房盖吗?如果有房盖李白抬头也看不见月光呀!李白能在没有房盖的房子睡觉吗?以上四种对床字的解释也太牵强了吧!真是匪夷所思,误导学生!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z3960 
级别: FLY版主
发帖
803747
飞翔币
214980
威望
215767
飞扬币
2724194
信誉值
8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12-11
我们再看一下李白创作此诗的背景: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其写作地点当在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 静夜思》-----作者:李白   ---   性别:男 --- 年龄:26岁   ---   地点:扬州某宾馆   ---   年代: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    时间:阴历9月15日。
      北京观复博物馆馆长、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这种坐具是北方游牧民族发明的,狩猎或行军打仗携带方便。不用时折叠起来挂在马背上,用时取下打开当坐具。
      如果按照马未都先生对“床”字的解释,《静夜思》这首诗的含义如下:唐玄宗开元十四年阴历九月十五日,26岁的李白来到扬州出差,住进某宾馆。南方的夜晚闷热难挨,蚊虫叮咬,使李白无法入眠。李白就拿起一个马扎(床)来到院子里坐下,看到马扎(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抬头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远方亲人。心里莫问:家乡的爹娘你们好吗?贤惠的妻子和孩子你们也好吗?我想你们了!于是,回到房间挥笔写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附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诗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