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腿15,不分半。”“前蹄12,全买了10块。”“大公鸡18,个头小的15您也能牵走。”尽管哈出的水汽瞬间便能冻住罩在嘴上的围脖,尽管他们卖的猪后腿只有2条,猪前蹄只有4个,大公鸡就两只,但吆喝得一个比一个起劲儿。“家里刚杀了年猪,3口人哪吃得了这么多,所以拿一些到集市上来卖”,一位60岁左右的老汉在路边支了个相当简单的摊儿——一块塑料布,两条猪后腿,一杆老秤。记者问他东西好卖吗?老汉笑呵呵地说:“分时候。俺们这儿几乎家家都杀年猪,所以大家一般不买猪肉,但只要遇上专门来淘年货的人,一买就是整条腿。”
“那究竟是哪些人来淘年货呢?”旁边一位卖公鸡的大姐告诉记者,是想吃出品质的城里人。这位大姐还透露,每年进入腊月,猫冬的农民都会将山上采的、自家养的或是手工制作的土特产品拿到集市上卖。正因为如此,许多城里人逢上年根儿都会往农村跑,一趟下来的消费动辄上千元。
马先生就是这样的城里人。元旦3天假,马先生在凤城市沙里寨镇呆了两天,记者陪他前后逛了5个多小时的大集,采购的笨猪肉、散养家禽、山货装满了“半截美”的后斗子,货值1800多。许多村民确实很少见到这样的“大手笔”,但马先生表示:“乡下的东西味好,过年了花这点钱值。”
马先生习惯于将偏远和环保联系在一起,因此才选择了沙里寨这个地方。“全镇连个像样的工业项目都没有,这样的地方出的东西才叫绿色食品。”诚然,许多农民一年的春种秋收远没有年底卖土特年货的收入高。仅以李家村一户沙姓的人家为例,1月2号那天,男主人3个多小时卖出近20公斤榛蘑,收入近4000元,而成本仅是上山采蘑菇时穿坏的一双7元钱的解放鞋。
“榛蘑出的地方基本固定,今年在这片山头,明年还是,而且一出一大片,采回家去掉硬根和泥土,晒干就等着年底上集卖。”男主人透露,近几年来,城里人进村选年货越来越有眼力见儿。比如说榛蘑,大家专门挑里面有草叶、大小不一、颜色有黑有黄的买。因为要不是这样的,那多数都是批量养殖的。再比如选猪肉,城里人都知道,凡是那种席地立摊,只卖一两条腿或是半扇肋骨的,大多是自家养的笨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