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原来的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段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关于读书的见解,“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想他之所以把“读史”放在第一位讲,也许是他对历史的喜爱吧。实际上也是由此,我开始真正的喜欢读历史。下面我来介绍一些读史方面的一些心得。
读历史需要有端正的态度,只有你尊重历史,才能有所收获。现在的很多人认为读历史很枯燥、很乏味,甚至认为以前的事与我们无关,我没有何必知道呢?其实不然,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历史,我们连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都不明白,我们将会是一个多么可悲的民族,一个多么可怜的国家!历史绝不是枯燥的,它里面有着许多有些有血有肉的人物,有着曲折动人的故事,只要我们认真的读,我们将发现那里是个非凡的世界。如果你对历史只有一点了解,但总是张冠李戴,闹不少笑话,你是不是会感觉羞耻呢?所以,我认为阅读历史,你就要尊重它,不仅要知道它的果,而且需要理解它的因,这样我们才算真正的读懂历史了。
读史需要持有怀疑的态度,学会从中找到事实,避免偏听偏信。孟子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里的“书”应代指《尚书》,而《尚书》却也是史书。孟子看到了史书的一些不真实的记载,便提醒大家要对史书抱有怀疑态度。史书一般是后朝的人编著的,也许是资料的缺乏,也许里面有政治的因素,总有一些可能不符事实的记载。而我们读史便要找出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不真实的,把真实的作为参考,把不真实的坚决摒去。只有真实的,才是永远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真实,理解真实,从而找到历史的本质。
读史需要坚持的态度,不断地从历史上汲取精华,才能把历史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相传关羽就曾手捧《春秋》,把它熟读百遍。我想正是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大义精神,他才会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尊崇侠义精神,从而赢得广大老百姓的尊敬和崇拜。现在许多课本都有历史例子,就是要求我们以史为鉴,希望我们从历史中学习,保留光荣的传统美德,抛弃有害的丑恶思想。“前事之鉴后事之师”,只有我们能从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才算真正读好历史。
我们中国人经常引以自豪的是,我们是五千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如此,我们更应该读懂历史,读好历史。读好历史,会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世间万物,明辨事物的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让我们一块来读历史吧,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