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荆主任的微博上看到“今下午看了一老太太,78岁上海人,严重肺高压,老人告诉我她儿子一在美国,一个在加拿大,目前她住在大华福利院,在吃西地那非,贵的很,从来没有正规诊治过。要求给她医保的药吃。我问她,她儿子知道其母亲病重,为何不回来看看?照顾老人家?怎么当儿子?老太太告诉我,她不想影响其儿子的美好生活。”这条微博引起了众多网友的不满和同情,母亲抚育了两个“优秀”的儿子。我为这位母亲感到悲哀,但这种现象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按照中国现在这种教育方法还会与日俱增。
孩子的良知在哪里?孩子眼中的灵魂在哪里?孩子的关切在哪里?孩子的本质在哪里呢?其实都在父母心中的标杆上。
想起我的另一病友,姨侄女长得娇小可爱,那病友提起这姨侄女满脸的骄傲,聪明得很,学什么会什么,上海某医学院的研究生,古筝弹得特别好,教一节课就是几百,世界各地都去过……听完后我很是羡慕,全身的名牌,最时新的掌上电脑,就连在旁边支起的床也是野营高档床……可是这么多天,从未给她姨妈倒过一盆水,擦过一次身,换过一次衣,洗过一次头,她并不是不爱她姨妈,只是需要姨妈吩咐罢了,她眼中看到的只是自己,从未用心,用眼睛去关注她姨妈需要什么。
还记得去年一位山东病友,孩子在读艺校,母亲在医院住院,父亲啃着山东大饼,非常节俭,母亲每天打电话给女儿,注意身体,别感冒,而女儿却在频频地说同学穿了什么名牌,买了什么东西,弄得晚上母亲时时淌着泪水,感到自己亏欠孩子,原本很好的人,为了节省药费,到现在仅仅七个月时间,就听她老公说不知能不能熬过今年,这样的女儿优秀吗?我们都抚育了怎样的人,都教育了怎样的人?
昨日我和亲朋一起吃饭,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外甥女和我一起吃饭,我们平时碰面也只是偶尔一声招呼。但在饭桌前,她时时为我作想,“阿姨,这是清淡的,吃点这……阿姨,这有营养……阿姨,这味道不错,不辣……。”我知道她从小到大成绩很普通,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炫耀的,但她是个很让父母骄傲的女儿,我想她以后以一定是个很好的妻子和媳妇……如果让大多数人选择,我想我们都会选择后者。
天才少年越来越多,电视上的儿童秀也越来越多,在家长被赞扬声冲晕的同时,他们想没想过,孩子的快乐在哪里,孩子是愿意坐在家里弹钢琴两个小时还是愿意在外面玩沙土、泥巴两个小时,孩子是愿意在电视前学英语两小时,还是愿意在水里游泳两小时……
我们压抑着孩子的思想,我们把孩子变成了优良的机器,孩子泯灭了人性的本质,这能怪谁呢?
其实孩子从出生起,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父母设计了他美丽的人生,让孩子跟着自己的思路前行,读书优秀、出国、成才,但到底什么是优秀呢?
现在全国都前仆后继地追寻孩子不输在起跑线,寒门出不了高材生,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律行走,按社会的规律前进,但在名与利成为生活的全部时,那原本的孝心、人性的本质在哪里?
去年在医院呆了七十多天,回去后,四岁的孩子已经不自己吃饭,一直到现在都要奶奶喂,他觉得是应该的;上个月去上海复查,他每天找奶奶买玩具,一直到现在每天都要新玩具,不然哭闹,甚至打骂奶奶,他觉得是应该的,奶奶有骨质增生,让奶奶背他,他也认为是应该的,奶奶的所有付出,他都认为是应该的。
而四岁半的孩子会在我削水果皮时会主动把垃圾桶放在面前,喝药时会把水端到我面前,我上楼梯时,他会要我慢点走,从一岁开始从来没让我抱过,晚上睡觉时会给我盖被子……他也认为是应该的。
当他这种思维形成一种习惯时,他的感恩和自私是怎么形成的,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同样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父母的不仅仅只给孩子爱,也应该给孩子关爱自己的机会,让他感受到关爱别人也是一种快乐!
我们一直说不需要孩子的任何回报,只希望孩子以后幸福,但你对周围人没有起码的爱心,你感觉不到关心别人是一种幸福,也感觉不到父母的关心是一种幸福,那还有什么幸福可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