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床宽一米五,一半睡觉,一半散着书。晚上10点半,随手抓起本《明朝那些事儿》——上次去书店买的四本书之一。那四本已经看完了一本半,很少一本接一本看,总是两三本同时阅读。好比打仗,有些人喜欢逐个击破,有些人喜欢多点开花。这一看不打紧,一口气读到1点半,消灭掉半本,17万字,困得眼皮非得用火柴棒撑着才能睁开。丢下书,兀自睡去,铁马冰河入梦来。
《明朝那些事儿》是作者当年明月在网上的帖子集,去年着实火了一把,在N多门户网站的月点击量都超过了百万,作者用类似评书一样浅白生动的语言来正说(注意,是正说,不是像评书是演义)明朝三百年间的历史,虽然不及黄仁宇先生“有着一支卡夫卡一样梦幻的文笔”,也不及黎东方先生在学术界翘楚的身份(这二位都是白话历史的高手,时下易中天之流不过是学了人家的样子),但是枯燥的历史(尤其是明史,我一直觉得相当无味)经他这么一写,仿佛一个素面平淡的女子,经过粉饰,眉眼还是那个眉眼,鼻子还是那个鼻子,嘴巴还是那个嘴巴,转眼间,怎么就变得那么美丽动人,让人欲罢不能呢?现代人一拨又一拨地去嚼历史上那些人和事儿,无非是把相关的十几二十本史料拿来抄一抄凑一凑,看似招数一样,实则千差万别。所以说,抄书不怕,关键要抄得有水平,让大家都买你的帐。
明月同志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紧密地把握了社会潮流:一、喜欢历史的人很多,但大多数人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看那些枯燥艰深的史料典籍,这迫切需要一个人用白话甚至最流行的网络语言来充当中间的翻译。二、戏说铺天盖地,小说泛滥成灾,好看是好看,精彩是精彩,但是真真假假混淆视听,总不是那么对味,比如两个人聊天说清史,上来就是乾隆皇帝武功盖世六下江南风流倜傥,又比如两个人说明史,韩林儿是谁?朱元璋好像篡的是张无忌的位啊……这些话被史学家听到,能气个半死。三、讲历史需要感情,明月如果还是单纯堆积历史素材,那跟穿得中规中矩站在讲台上的先生有什么差别呢?他不仅要用一支看似简单浅白的笔来陈述历史,更在关键时刻用一把锐利而温存的刀来剖析历史,他的剖析是带有个人色彩的,但那种色彩运用的恰到好处,毫不泛滥:他说陈友谅是枭雄,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朱陈大战,相当精彩;他分析为什么元屠掉了金(真的是屠掉啊,元灭金时人口直降89%),让西夏文明灰飞烟灭,他们可都是骁勇善战的民族,偏偏遇到看似柔弱的南人,费了死劲,搭上一个大汗的命才勉强搞定(不到一百年他们又被赶回老家),是因为南人心中有“道义”这两个字,士可杀不可辱;我最喜欢他那节“名将是怎样炼成的”,用年级来比喻成为名将的六个阶段,生动且犀利,让人看得止不住击节叫好。一本书迎合了时代的口味、又如此精彩,怎能不卖座?
回过头来说明朝的那些人和事儿,我不知道明月同志为什么拿明史开刀,可能是各人喜好的缘故。说实话,明朝是个伟大的朝代(后期就算了),但生不逢时,前面有光辉万丈的唐宋、后面有个外族入侵的清朝,明卡在中间,别提多尴尬。其实,明朝前期的武功相当强,朱元璋虽然出身不如唐宗宋祖,如果单比武力,绝对可以蔑视这两个贵族,直逼汉武(秦就不比了,那是一帮战争疯子)。他的手下(一定要说手下,朱本人是个天才统帅,但未必是个天才将领,如果没有徐达、常遇春等人,指不定朱皇上早被人砍死在乱军中)不仅完胜曾经所向披靡的元军,更光复了已经失掉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宋太祖,出身行伍,自己打了一辈子,子孙打了几百年都没讨回来),称臣的番邦之多,史无前例,据说最远到了非洲。这是军事,文学方面比不上唐宋,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多小品文与小说。在工艺方面,更是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永乐漆器、景泰蓝、青花瓷器……包括故宫在内,都是美妙绝伦的创世之作。照理说,明朝很可爱了,但,我还是不喜欢他,这也是个人喜好——因为不喜欢朱元璋同志。
毫无疑问,朱元璋是英雄,他有非凡的眼光、非凡的魄力、非凡的意志,但我非常不喜欢他的,是他也有非凡的阴险和狠毒,他把“狡兔死,猎狗烹”的哲学发挥到极致,几乎所有的开国元勋都被他在称帝后一一铲除,除非你自己识相死在战场上或者一病呜呼,这种铲除可不是宋太祖那种温和的“杯酒释兵权”,而是直接的杀戮,有些人被他设计杀了,好歹还能假惺惺地给他们的后代世袭的爵禄,比如徐达;有些就没那么幸运,不仅自己死了,还被灭了门,比如李善长。这两个人,当年堪称朱元璋的左膀右臂的。我发现,明月似乎更偏爱常遇春一点,而我更欣赏徐达。常是百年一遇的将才,而徐是百年难遇的帅才。他只知有朱元璋,不知有自己,只知有国,而不知有家,一心求胜,而不杀好人。他跟随朱元璋三十二年,大小战役成百上千,朱元璋曾称赞他“诸将敬若神明”,这个褒奖相当高了!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一代名将,竟也被朱设计害死。不记得自己在哪里看到的,徐达得了瘩背(一种背上皮肤的化脓性炎症,严重时可能并发败血症),朱元璋赐他蒸鹅吃,他明知害了瘩背的人一吃蒸鹅便死,而不敢不吃,于是流着眼泪和鹅吞,果然,吞下去便死。读史至此,心若寒冰啊。至于李善长,号称朱元璋的萧何,而他的学识能力甚至还在萧何之上。他也跟了朱三十余年,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朱称帝后,封了六个公爵,李善长排名第一,徐达等一代名将都在他后面,他还给李颁发了免死铁券,可见多么信任他。他后来因为跟胡惟庸有点扯不清的关系,被朱元璋找了个小借口灭了族。这种不要脸的事情也就朱元璋这种无赖出身的小人做的到。被朱元璋杀掉的功臣太多太多,包括像刘基、宋濂这样的文人,不过是人聪明了点,出口又直,朱元璋竟也容不下,杀!你说朱元璋这样一个疑心重,器量又小的人怎么可能招人喜欢。不喜欢他的不止我一个,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同样把他设计成一个阴险恶毒的小人。皇帝咋了?帝国的开创者咋了?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鄙视你到骨头里。
唯一死得其所的是常遇春,病死在北伐回师的路上,享年四十岁。死得早了点,但转念一想,他如果活到洪武十年,指不定也和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一样被朱元璋找个莫须有的罪名诛杀掉。常遇春这个人极具传奇色彩,打起仗来不要命,异常骁勇。他打仗,以快著称,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朱元璋的部队机动性和灵活性非常强,其速度之快连在马背上长大的元朝军队都害怕。这一点太难得了,南人的骑兵竟然可以把游牧民族的骑兵打得屁滚尿流,闻风丧胆,也算是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他像极了汉武帝时代的名将霍去病,小霍当年率领部队,轻装疾进,长驱两千余里,追着匈奴打,部队的速度和行踪犹如鬼魅。他同样死在回师的路上,同样很年轻,三十岁都不到。历史上的很多名将均英年早逝,既和连年征战对身体带来的创伤有关,也和因果报应有关,一生杀戮太多(常遇春特喜欢杀降),气太盛,自然会折寿。死得早有好处,死得早别人就只看得见你的好,看不到你的坏;死的早就容易被神化,因为死人是无法战胜的。
明月在书里说,真正的名将之路是一条“痛苦、孤独、血X的道路。……但只要你走到终点,光荣和胜利就会在那里等候着你。”这话说的很有气概,关键是哪里才是终点呢?
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问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