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717阅读
  • 1回复

[网络文摘]板桥古风

楼层直达
z3960 
级别: FLY版主
发帖
788888
飞翔币
211671
威望
215717
飞扬币
2630363
信誉值
8

  梓里敬德堂
  近日到革命老区休宁板桥乡采风,让我惊奇的是,这里除了有无数值得缅怀的红色记忆外,同样也具有浓厚的徽州古风。
  梓坞祠堂建于明代,原名梓里敬德堂,是梓坞村宋氏宗族议事聚会和操办红白喜事的场所。祠堂坐东朝西,位于村中心。祠堂房屋结构保存完好,堂内虽已空空如也,但那四根高达丈许的方石柱撑着那硕大的冬瓜梁,看去十分壮观,其中正面的一根冬瓜梁是新换的,可见村里对保护古建筑还是很重视的。
  最引人注目的是祠堂大门两旁分列八方旗杆石,高约三尺,直径有两尺多,八角形,底座略大些,这样精致的造型别处少见。现在祠堂门前已建有民房,可以想象当年前面有开阔的场地,看那八根高耸的旗杆,上面飘扬着各色彩旗,那有多威风啊!
  祠堂的大门外包铁皮,镶嵌泡钉。门楼上饰以精美的砖雕,进门是门厅,中间是天井,后为殿堂,两侧是走廊、厢房,殿堂后进起楼,屏风后有楼梯可登寝堂,寝堂中间有供祖宗牌位的神龛,两边是憩室。
  梓坞祠堂的建筑风格平实大气,四周为封闭式的马头墙,远看象一颗印,内部又象四合院。整个建筑机构严密,各类木构件无不精雕细镂,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古徽州建筑特色。梓坞祠堂不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道十八折
  到了板桥乡,自然想上皖赣交界的浙岭,看看仰慕已久的三国时“吴楚分源”的古碑,可是很遗憾,我们过了樟前村,来到浙岭山下的履安桥头,车子停下了,因浙岭山高坡陡,受积雪冰冻所阻,不能继续前进了。
  下车后只见公路右侧有块石碑,上面写着“大路过桥-休婺古道十八折”。一行十人数我年龄最大,可我是外乡人,对休宁的人文历史很不了解,此时只有甘当小学生向同行的行家一一请教。
  履安桥,多有文气的名字。一路平安,这是一切离乡游子的心愿,也是所有家人的祈盼。
  真把我搞懵了,眼前所见,过了桥就是杂草丛生的石板小路,何以是“大路过桥”?细一想,是“古道”,这公路是新修的,相比原来的乡间泥路,铺有石板的古道自然是大路了。这是当年休宁到婺源的必经之路,登岭古道,曲折盘旋,北宋抗金重臣权邦彦诗称“十八折”,曰:“巍峨俯吴中,盘结亘楚尾”。至今岭顶尚存有“吴楚分源”的界碑,传为清康熙年间著名书法家詹奎所题。
  我们站在履安桥上遥望古道,我们看了那修葺一新的汪松亮先生祖坟。大家谈论着这条休宁到婺源的公路就是汪松亮投资修建的。
  提起汪松亮,这是一个让板桥人永远不会忘记的人。汪松亮,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13岁从樟前离家从这条古道上走出大山,到上海作学徒,20岁成了上海一个小有名气的小老板。50年代移居香港,创办实业,最终成了全港数得上的大企业家。汪松亮桑梓情深,带领全家报答家乡,为家乡捐资数千万元修浙岭公路,蓝樟公路,建板桥小学、樟前小学和海阳中学“汪顾亦珍教学楼”和县医院住院大楼。汪松亮的慷慨善举,板桥人引以骄傲,在全县传为佳话。
  板桥乡是革命老区,当年许多穷苦百姓投奔倪南山的皖浙赣游击支队,杀富济贫,为新四军筹粮筹款,都是往返在这条古道上。他们经历多次战斗,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年的老游击队员汪志平至今还健在,为了闹革命,他送情报、参加打乡公所,几番出生入死如今他成了板桥乡最受尊敬的人。
  汪松亮、汪志平,虽然他们所走的道路不同,但在家乡却享受到了相同的待遇。
  我们走完一段古道之后见前面离公路渐远,于是就小心翼翼地踩着水中的鹅卵石过河,攀着峭壁上了公路走到车边,看着履安桥下的流水,不禁感慨:人生走过的道路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是不变的乡土真情。回来即凑成以下几句,略抒情怀:
  十八折,盘山路,
  走南闯北苦朝暮。
  朝见巨子起商海,
  暮看神兵劫大户。
  殊途同归怀故里,
  桥下流水岭上树。
  
  樟前四方塘
  山里的地珍贵,山里的水尤其希罕。近日到休宁板桥乡发现大山深处的板桥人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珍惜水、利用水,做得尽善尽美。且不说千方百计地引涓涓细流用以灌溉、饮用,单就匠心独具、见缝插针地建鱼池引活养鱼这一项,就被新闻媒体和众多游客炒得沸沸扬扬。“板桥冷水鱼”已在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多次播出,宠物鱼、景物鱼、长寿鱼、养生鱼等许多美称纷至沓来。我们陈主席的杰作《人奇板桥鱼》将山区水池养鱼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我就不再班门弄斧了。
  冷水鱼池一般不大,我在樟前村居然在民宅簇拥的村中间见到一口近百平方米的正方形的大水塘,这在大山区并不多见。四周有石块砌的整齐的路面,塘水清澈,深不见底,据说有两米多深。我们沿着塘边小道绕行一周,边走边听乡里的同志给我们讲这口塘的故事。
  在很早以前村里没有这口塘,一次,村里一家不慎失火,因无水及时泼救,致使火势蔓延,由小过酿成大灾,全村几十户人家全被烧光。事后经一位风水先生的指点,说村中失火是村东高山上的火神作怪,要避免日后不再遭受火灾,必须在村中挖一口水塘,从溪的上游引进活水,以水克火,取名“克火塘”。
  于是村里族长领头,村民全体动手,经过几个月的辛劳终于挖出了这口水塘。从此以后数百年村里再也没有发生过火灾。
  村中塘不仅解决了救火的水源问题,而且给附近村民生活用水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还可以养鱼,过去村里有“放生”的旧习俗,有些人就买来活鱼在这里放生,所以又叫“养生塘”。
  板桥乡盛产木材,素称徽杉之乡,过去民舍多以木竹搭建,住的是板屋,烧的是柴草,稍有疏忽就可能引起火灾,这是可以理解的。至于有了水塘就未曾再生火灾,显然是那次惨重的火灾教训引起了后人的重视。我看这口水塘还可以叫“鉴后塘”,教育后人明白“前车之覆,后者之鉴”的道理,牢记历史教训。
  我对这故事颇感兴趣,倒不是我迷信“火神”,而是赞赏挖塘备水防火灾的举措。在土地稀少宅基紧缺的情况下,能在村中间辟出这块地挖塘,实属英明之策;在那没有机械全靠手挖肩挑的年代,如此齐心苦干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看到樟前的这口四方塘,自然联想到黟县宏村的半月塘,同行者无不啧啧称赞这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宏村的半月塘,挖成半月形,是为追求“花未开,月未圆”的境界,是中国传统的力求圆满的文化理念。樟前的这口塘为什么要挖成四方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我突然想到挖塘故事中提到的风水先生。对了,“天圆地方”是中国风水术中竭力推崇的原则,这塘既然是经风水先生指点挖的,自然要遵循风水原则。梓坞村中四方塘显然是蕴涵着我国古代传统的“天圆地方”的概念。古人把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天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地运动;而大地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天圆地方是“天人合一”的一种注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西汉哲学家扬雄认为“圆则杌棿(wùní,意为不安),方为吝啬(指收敛)”就是说:天圆则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追求发展变化,人类才会不断进步;希望静止稳定,我们才会有安逸的生活。梓坞村中挖塘是为克山中火神,山是圆的,火是圆的,用以克火的塘当然要挖成方的。方还有一层意思,即泽被四方,塘水四方百姓受益。
  樟前村中塘挖成正方形正是体现村民对平安和谐生活的追求和希望,看来这塘还是叫四方塘好。
  
  2011-1-16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z3960 
级别: FLY版主
发帖
788888
飞翔币
211671
威望
215717
飞扬币
2630363
信誉值
8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3-09
板桥的景致在作者的笔下有着不同的风情,更是随着作者体会了一番板桥的古风味道,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痕迹,不同的风景,令人仿若回到了古时。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