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正午,闷热而寂寥。
我坐在电脑桌前,对着苍白的荧屏发呆,双手放在键盘上,像僵死的千指虫。风扇搅动着温热的空气,拂过周身,汗一粒一粒的从毛孔里渗透出来,在皮肤处汇集成小流,然后蜿蜒流向地面。我并没有用粗大的手将这些小点一把抹去,而是静静的看着它们流向低处。
汗始终是向下流的。看着流过的痕迹,我的心格外的宁静,有种醍醐灌顶的明朗和欣喜,仿佛悟出了一点关于生命的道理,这个道理与河流有关,与流水有关。
河流,流水,我心甚爱之。
依稀记得,儿时经常在家门前的小溪里嬉戏玩耍,炎炎夏日,清凉的河流总是给人以冰霜的快感,而流水也是那么的惬意、温存,将骄阳拒之于不远的河岸,独留一份清爽供人消遣。我便独自一人或是成群结伴躲藏在河流的怀抱中,摸虾捉鱼逮螃蟹,或是捡拾美丽的石子,将稚嫩的脚掌浸于水中,整个夏天便不再炎热,便不会中暑。这时候水就是水,温柔、灵动。可是暴雨知时节,夏天的雨总是那么猛烈,那么来势汹汹,如注之雨点劈天盖地泼洒下来,让人猝不及防,面对着汹涌的涨势,河流也素手无策、疏之不及,便漫过河岸,向着河流的四周蔓延,于是平地被水淹没,农田遭遇洪灾,交通也因此阻断,滔滔洪流,从河流的上面向着下方奔腾而去,卷挟着被折断的树木,连根拔起的农作物滚滚消逝,往日里温柔的流水成了凶猛的野兽,咆哮着,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待到长大入学,从书本中我得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起初,我认为这是舟与水的单纯,甚至单向关系:水载舟浮动、前行,舟依赖着水才有存在的价值。后来,我学到了哲学,它告诉我这并不仅仅是舟与水的简单叠加,而是作为自然的意象存在于天地之中,用于衍射人类社会的各方各面的现实,当从哲学的角度将其升华、抽象之后,水或是舟便超脱于自然之物之上,上升至思想乃至知识的层面,水便不再是流动之水,舟亦非树木之舟,从而具有了光辉的价值和意义。此时,看水便不再是自然之物,而是自然的超越。
后来,我走出山村,来到海边,驻足海岸远眺蔚蓝的海水,海的辽阔、澎湃自不必说,只是那种喧闹却让我出奇的宁静,闭上眼,世间的清波和宇宙的星河都在我的脑海中沉静下来,那种感觉可以平息海面上所有的巨浪和狂风,我的心胸顿时开阔万丈,足以容纳是世间所有的嘈杂、拥挤与喧嚣。并且,我看到了河流归宿,尽管早已知晓万千细流终归于海,可亲眼目睹这一场景毕竟是与想象中的不同。此情此景,不免让我想起了水之情怀与境界。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是道家之士顶礼膜拜的,在于其柔,在于其乐于居下,在于其“处众人之所恶”之地,在于其滋养天地万物而无所争、无所恃,这是何等伟大、高尚的境界与胸怀,以我之愚见,这已经上升至宇宙之高度而俯察万物,以母性之爱给予天地万物之终极关怀,这是水的智慧。有如此之胸怀与谦卑的,莫过于水。现在,面朝大海,水依然是水
智者乐水。尽管我不是智者,对于水,我有着特别的感情。就像这么多年,我一次次将水放在心里膜拜,又一次次将其打回原形,如此往复,我便懂得了水,懂得柔弱里不屈的刚强,懂得灵动中闪烁的母性,懂得甘于居下而无怨的心胸,懂得滋养万物而无所求的智慧……
汗依然不住的往外冒,滴向地面;水依然会不停的流,向着大海,向着智慧长流。